杨玉环却在李隆基手背上轻轻掐了一把,微微嗔道:“你也知道人家立了大功,却不放人家妻儿前去团聚,要不是臣妾坚持,三郎此举岂不是伤了边关将士的心.”
李隆基尴尬的笑了笑,“这是我大唐例制,边疆带兵之将须有家属留京,再说朕最后不是依你了吗?”
两人正说着,高力士悄悄走到李隆基身后,低声禀报道:“陛下,李相国有要事求见!”
李隆基兴致被扫,不由脸一沉,挥了挥手道:“朕现在没空,改天再说!”
杨玉环见高力士欲言又止,知道他有大事,便推了推李隆基,软声求道:“三郎还是去吧!你好些日子没关心朝政了,臣妾可不想被大臣们骂.”
“他们敢!”李隆基脸一板,随即又拍拍杨玉环的手,安慰道:“朕听爱妃的.”
说完,他回头对高力士道:“让相国到御书房等候,朕随后就到.”
李林甫来找李隆基自然是为了李清的事,他身在长安,对生在万里之外大食的情报并不灵通,只知道大食国爆内战,却不知道内战已经渐渐结束,更不知道大食的战剑已经指向东方,但李清厚厚的一本奏折却详细讲述了昭武九姓胡地区对大唐的重要性,它是大唐与大食地带,若它们被大食吞并,那大食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安西四镇,如果它再和吐蕃结盟,大唐便腹背受敌,边患将百年难靖.
李林甫毕竟是做了十几年的宰相,他的眼光也是常人难及,大唐很多重要的战略决策,他都参与制定,李清的奏折他完全赞成,情况紧急,他当即进宫求见李隆基.
“皇上驾到!”当值太监尖利喝声打断了李林甫的沉思,他立刻站起身来,走在门前必恭必敬地接驾.
过了好半天,李隆基才在大群侍卫和太监的簇拥下缓缓走来,李林甫立刻迎了上去,深深施一礼道:“臣李林甫参见陛下!”
“让相国久等了.”李隆基摆了摆手,示意他跟自己进来.
御书房已经收拾干净,光线明亮,房间里飘溢着淡淡的清香,御案上摆了几本奏折,那是高力士觉得事关重大而没有代批的.
李隆基随手翻了翻,第一本就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请功书,洋洋洒洒近万字,李隆基微微冷笑一声,并不细看,高仙芝在朅师国的所作所为,他已经通过边令诚的密报所了解,李隆基对他擅自住进朅师国王宫和接受吐火罗诸胡的觐见二件事尤其恼火,恨不得立刻就剥夺高仙芝一切职务,看他还敢妄自尊大,但李隆基城府极深,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动高仙芝的时候,他手握安西精锐,士气正盛,若逼得急了,难保他不会真的自立为王,‘此事不能急,须先骄其心、慢其志,等待机会来临再慢慢收拾他!’
李隆基想罢,便对李林甫道:“高仙芝这次立下大功,朕打算授他开府仪同三司,相国看如何?”
“此事皇上做主便是,臣无异议!”
李隆基微微笑道:“相国现在倒变得油滑了,什么事都推给朕.”
他便将高仙芝的请功书递给李林甫道:“将士们立功就要封赏,这个折子朕准了,交给兵部和吏部会商,至于高仙芝和李清的封赏,让朕考虑考虑再说.”
李隆基既然提到李清,李林甫立刻接口笑道:“也是巧了,老臣今天就是为了李清而来.”
李隆基这事才想起李林甫有大事禀报,立刻回到座位上问道:“李清有什么事?”
“臣刚刚收到安西来的急件.”
李林甫从怀中取出李清的奏折,双手递给李隆基道:“这是安西长史李清的紧急奏折,臣觉事关重大,必须立刻呈禀皇上.”
“事关重大?”李隆基眉头一皱,如果李林甫都觉得事关重大,那事情一定不会小了,他便将封赏高仙芝的事放到一边,接过太监递来的奏折,翻看细读起来.
时间在慢慢过去,李林甫见李隆基的眉头一会儿皱、一会儿舒、一会儿掩卷长思、一会儿又翻开再读,表情变幻莫测,但说明他看的很认真,也不知过了多久,李林甫的后背都被汗浸湿了,这时李隆基终于合上了奏折,慢慢走到窗前遥望西边,他第一次知道在西方,大食的疆域和强大并不亚于大唐,西域千山万水并不能阻挡他们对富庶大唐的窥视.
“相国,此事你怎么看?”李隆基的声音有点沙哑.
“皇上是指大食还是石国?”
李隆基回头看了他一眼,沙哑的声音慢慢变得清晰、强硬,“这两件事难道不是一样吗?”
“陛下,老臣同意李长史的建议,绝不能任由大食将手伸到热海湖边,老臣提议就由李长史出使石国,调停石国与拔汗那国的矛盾.”
“光调停是不行的,必要时还要教训教训怀有异心的臣子.”
李隆基慢慢转过身来,眯缝着的眼睛里射出阴冷的目光,他果断地下令道:“传朕的旨意,封李清为安西、北庭两镇安抚使,全权代表大唐调停石国与拔汗那国的争端,另外,命高仙芝立刻进军碎叶城.”
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即将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