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我打电话通知他来报道的时候,他却告诉我他已经找到工作了!”李炎无奈的摇摇头说道。
“哦?去了哪里?皖省的EAST研究中心?华国科学院?”吕丘建接连猜测着他的去处,“没关系,把他的单位告诉我,我去找他们的领导要人。”
“都不是,他去了一家金融公司!”李炎的答案有些出乎吕丘建的预料。
“嗯?为什么?”吕丘建纳闷的问道,这位李龙博士在科学上明显有光明的前途,但他为什么放弃了?要是去金融公司的话去华尔街不好么?又何必回国?
“因为薪水!”李炎郁闷的答道,“他在面试的时候说,他知道国内的研究环境和米国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能给他一年十二万的年薪,他就愿意留下来;但是您知道,我们的薪酬标准达不到这个数字;而他现在去这家金融公司的年薪是四十万,我想这就是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最大原因吧!”
“这的确是个问题!”吕丘建苦恼的靠在椅子上,右手揉揉太阳穴,自己接手羲和计划的时间还短,有好多制度都还继续延续着华国科研领域以往的惯例,就连薪酬待遇这块也是一样的。
在如今的媒体宣传中,人们喜欢给受人敬仰的科学家们冠上一些诸如甘于清贫、勤俭节约之类的赞誉,好像他们根本不需要钱一样,所以吕丘建上次接手朝廷台的采访时,他们见到那辆上百万的自行车才会如此吃惊。
这种宣传模式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早些年国家穷给不起科学家太多的物质奖励,只好用精神奖励代替,但是当经济上来之后,这种模式却被延续了下来;除了华国科技表彰大会提高了奖金之外,物质奖励并没有增加多少。
这种宣传导致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将清贫当成了成功科学家的标签,吕丘建觉得这种观点是极其不妥当的!凭什么科学家就要甘于清贫?我忙于实验、忙于写论文没时间花钱是我的事情,但你绝对不能因此而认为科学家就不需要食人间烟火了!
吕丘建还记得袁老当年获得华国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后,因为那五百万元的奖金,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论,直到人们在电视上看到袁老在获得这笔奖金后依旧保持着朴素的作风才心满意足的停止了争论,还故作敬仰的说道,看看,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袁老的成就不值得五百万的奖励么?在吕丘建看来即使给他五个亿都不算多,况且这五百万里有四百五十万是给他的科研经费,至于奖励他个人的不过才五十万而已;五十万元,在京城之中有许多企业高管的年终奖都比这个多得多。
“你给他打电话,约个时间我和他谈谈吧!”吕丘建思考片刻,坐直了身子说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