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低调大明星 > 【220】阿谀之词

【220】阿谀之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收起这些小小的心思,林依然还是继续看了下去,等下还要出去找张扬,得看完才好决定待会儿怎么对他。

襄阳这边写到一半,郭襄仍生死未卜,张扬这个混蛋果然又换了视角,随着郭靖思绪,开始写起了杨过那边的境况。

崖底是水潭,杨过没有死,这都是通过前文已经知道的事情,不过第一次通过杨过的视角看到,还是有种终于踏实下来的感觉。

同时更大的期待也越来越强烈:杨过和郭襄都从悬崖上跳了下来,也都没有死掉,那么小龙女呢?

继续往下看,随着蜂巢和人迹,小龙女并未身死的结果已经将近呼之欲出,但当杨过从潭底大洞穿过,找到了小龙女的居所时,还是觉得有点激动,又觉得好像杨龙党也挺好的……

那小郭襄怎么办?

她脑海里掠过这个念头,就看到杨过正在小龙女所居的茅屋里面落泪,忽觉得一只柔软的手轻轻抚着他的头发,柔声问道:“过儿,甚么事不痛快了?”这声调语气,抚他头发的模样,便和从前小龙女安慰他一般。杨过霍地回过身来……

林依然把这段看了两遍,都还有种不真实感,就这么重逢了?

就这?

她暗暗在心里的小本本上给张扬记了一笔:期待这么久的重逢,你就写成这样?但还是继续看了下去,看到「杨过才道:“龙儿,你容貌一点也没变,我却老了。”小龙女端目凝视,说道:“不是老了,是我的过儿长大了。”」这儿时,想起自杨过初遇小龙女至今的经历,心里暗暗感慨。

然后再看杨过说“可知一个人还是深情的好。假如我想念你的心淡了,只不过断肠崖前大哭一场,就此别去,那么咱俩终生不能再见了”……就又忍不住乱想,要是自己跟张扬分开十六年,他还会这样喜欢自己吗?

这是张扬想象中,或者说理想中的爱情?

她记起张扬曾说过的杨过的考验,十六年……是最后一道考验了吧?

杨过和小龙女沿黄蓉等人留下的绳梯回到崖上,视角再度来到襄阳,郭靖等人按黄药师调配,冲针救郭襄,但蒙古大军进攻襄阳,只得退兵去守城墙,郭襄临死之际,仍在挂念着杨过……

看到这儿,林依然发现好像小郭襄似乎还是更可爱一些,只是杨过已经与小龙女在一起,还能怎么办呢?

大概由于这番心思,随后杨过与小龙女赶到,杨过斗金轮法王多番凶险,她反倒不觉得有什么,后来看到杨过击杀蒙古大汗,才觉得有些意外。

她成绩虽然不错,但对这段历史却并不是很清楚,张扬又是学的历史专业,看到这儿,不禁有些疑惑,难道历史上这个蒙古大汗真是死在襄阳城下吗?

再往后看,杨过立下大功,在满城军民的欢迎瞩目之下,与郭靖携手进城,可谓人生巅峰。她看杨过与小龙女重逢时,也只是感慨,但看到杨过反省:“二十余年之前,郭伯伯也这般携着我的手,送我上终南山重阳宫投师学艺。他对我一片至诚,从没半分差异。可是我狂妄胡闹,判师反教,闯下多大的祸事!倘若我终于误入歧途,哪有今天和他携手入城的一日?”却险些落泪。

襄阳之事暂了,郭靖说要去华山祭扫洪七公之墓,很显然,最后一回就是华山论剑了。

林依然对这个倒不是很在意,对她而言,哪怕就此结局,其实也没有什么了,唯一觉得遗憾或者挂念的,也就剩下郭襄了而已。

在文末,还有一段注明,引用了《元史》和《续通鉴》的记载,讲明蒙古大汗身死的事情:历史上是攻重庆不克而亡,为增加小说之兴味安排为攻襄阳不克而亡。

看完之后,林依然又坐在琴房发了会呆,虽然还没结局,但她仍觉得有些怅然,暗暗地想:“小龙女跟杨过成婚以后,会生孩子吗?她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她出了会神,看一下时间,伸个懒腰,起身给张扬发消息:“我看完啦。”

张扬很快回复:“那我去找你,还是你过来?”

林依然心里一跳,爸妈难得都不在家……不过孔姨还在……于是给张扬回:“我去找你吧。”

“好。”

今天阳光很好,暖融融的,林依然换了白色针织裙,外面再罩一件羊绒大衣,对着镜子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拎着包下楼。

袁通还没到,她到楼下略等了等,拿手机浏览网络上关于《神雕侠侣》的讨论。

作为「情是何物」之后的第二次剧情大高潮,由于即将结局和已经提前做出了伏笔的杨龙重逢,这一回连载在网络上掀起的关注、讨论热潮都是整个武侠小说历史上的首次,林依然这时候刚看完连载而已,就发现方塘和谛听两个平台上,相关的讨论都已经被顶到了热榜第一。

其中议论最多的,就是杨龙重逢,以及杨过击杀蒙古大汗解襄阳危局,其中不乏一些与她有同感的人,在吐槽关于杨龙重逢的那一段描写。

“期待这么久的重逢,写得也太平淡了吧?”

林依然浏览了一下,大概由于时间太短,居然没有看到有反对发言,她皱皱鼻子,立即打字反驳:

这段写得极好,只是没有那么煽情罢了。

自从杨龙两人分别以来,所有的关于重逢的铺垫与描述,尤其是杨过等待小龙女的过程,头发雪白、大哭大叫、决然跳崖,都是写到极致的煽情,当然说是「煽情」或许不大妥当,应该当说是「动」。

包括其他人,郭襄、黄蓉等人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和举动,都是「动」,到了重逢这一段,才转为「静」。

杨、龙两人都已经经历了人世间的大喜、大悲,所以不必再用什么华丽的言语和不凡的场景来表达他们此刻的情感,也没有什么比这样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重逢更能表达他们此刻的情感。

先急后缓是一种很高明的写法,而张牧之用前面三十八回的轰轰烈烈,来归于这最后一段的从容平淡,更是一种十分符合画面传统美学克制、含蓄的表达手法。

前文提到苏轼的《江城子》,词开篇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但词末最终也只归于「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笔下的重逢,起于这样华丽优美的场景描述,最终也是只归于一句「犹恐相逢是梦中」而已。

这才是该有的场景,该有的情感,如果再延续前三十八回的轰轰烈烈、大悲大喜,那才是落了俗套,也就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所喜爱的张牧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