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明末之成王败寇 > 第十章 上课

第十章 上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吴帆徽,我再问你一次,你是否跟随谁读书识字。”

“从来没有,在村里每日就是玩耍嬉戏,十岁之后开始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村里没有学堂,学生就是想着要读书,也没有机会。”

“没有学识说话怎么能够脱口而出,难道你是无师自通。”

“村中耆老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学生时常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每日里思索琢磨,领悟其中道理,父亲也曾读书,平日里的言行教诲学生都记在心中,先生说学生侃侃而谈、脱口而出,那是先生的认识,学生倒是没有什么感觉。”

“你、你这是强词夺理。”

“非也,先生问什么学生回答什么,没有一句诳语。”

况先生险些举起手中的戒尺,不过他忍住了,看了看吴帆徽,转身走开。

“都回到自己座位,开始念书,午时一刻我来检查,若是读得不好,中午就不要吃饭了。”

况先生离开了教室,回到旁边耳房,应该是去思考问题了。

吴帆徽在众人吃惊的眼神之中,回到了右边的教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晨宿列张。。。”

五个小孩子都在念着《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不过念的过程之中,都会偶尔扭头朝着后面看,这让吴帆徽有些无奈,他本以为况先生会扎扎实实授课,解读四书五经的知识,谁知道所谓上课就是让学生读书。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入门学习的基础课程,要求熟读背诵,最终能够熟练的写出来,其中的《三字经》和《千字文》,需要简单的解析,做到了这一步,就算是完成了入门的学业。

接下来学习的就是四书五经了,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不要小看这九套书,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将贯穿整个的科举考试过程。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全部都出自于四书五经,只不过难易的程度不一样,越是到上一级的考试,难度越大。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脑海里闪现这句话的时候,吴帆徽总算是明白其中意思了,原来古时候授业解惑就是如此简单,先生教你读书识字写字,教你背诵文章,至于说能不能明白书中的道理,就看你的造化,看看你是不是将这些文章读过几百遍,通过诵读明白其中道理。

当然,的确不能够明白和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请教先生,先生会根据自身的认识给与你一定程度的解析和点拨。

其实说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注解,就算是几百年之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标注,每一个学派都说自身的注解是最有道理的,相互之间不服气,导致观点难以完全统一。

按照大明朝廷和皇上定下的规矩,科举考试八股文展现出来的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自身是不能够有观点出现在文章之中的,若是出现了,不要说想着能够获取到功名,被直接下大狱都是有可能的。

但读书人对朱熹《四书集注》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某一个观点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看法,在解析的时候,同样会表露出来略微不同的认识,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这样的争论更加的激烈,面对这样的争论,朝廷也吸纳了某些读书人的见解,对《四书集注》之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再注解,当然这些注解都是要符合皇权统治的。

举个例子来说,有关读书人重义轻利的注解,到了明朝中后期就到了维护皇权利益的巅峰,认为读书人不能够有物质上的追求,哪怕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也要追求大义。

这样的观点被很多所谓的卫道士拿来说事,很可惜的是,几乎所有人都是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的是另外一套,那些读书人辛辛苦苦读书取得功名,进入朝廷做官,若是继续过穷日子,甚至是吃不饱饭,养不活家人,还一心一意为朝廷做事情,怕是只有傻瓜才会做。

吴帆徽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他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这年代的藏书是很珍贵的,就算是入门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读本,都需要学生自己手抄,而学生得到先生的器重,表现就是先生会给你几本书,让你去抄录。

吴帆徽的确能够克服无数的困难,就如同阿基米德说过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杠杠,我可以撬起地球,他也能够凭借少许的平台和杠杠,展现自身的能力,绽放异彩,但这种平台和杠杠必须存在,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是不可能的,无师自通更是说不通的。

吴帆徽现在需要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的读本,用来装点一下门面,否则他一个大字不识的山村少年,出口成章,还能够熟练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甚至能够背诵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这岂不是成为了妖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