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波澜不惊,不过户部侍郎刘耳枝的情绪有些激动,上奏折的时候,眼睛是红的。
刘耳枝是莱州人,朝中有名的书法家,有一次看见吴帆徽写的小楷,还专门予以指点,说吴帆徽小楷的整体性很好,说明大局方面的把握是很不错的,但字体缺乏笔锋,若是能够在笔锋方面刻苦练习,结合整体的布局,他日必定大有成就,吴帆徽听在耳朵里面,只是一笑了之,他哪里有时间做什么书法家。
不过看见红着眼睛的刘耳枝,吴帆徽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这让他不仅打了一个寒噤。
早朝结束之后,早就接到通知的诸多大人,跟随在司礼监太监的身后,朝着乾清宫的方向而去,吴帆徽是走在后面的,在所有参加廷议的大臣之中,他的品阶可谓是最低的,今日重点是商议登州兵变的事宜,六科的给事中以及御史是不需要参与的。
进入乾清宫,皇上早就在等候了。
廷议在辰时一刻正式开始。
今日的廷议,主要商议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如何处置原s巡抚余大成,原登莱巡抚孙元化,第二件事情,是如何处置兵部右侍郎刘宇烈,第三件事情,如何处置登州兵变的事宜,而这三件事情,都会引不小的争议。
御案上面已经放着奏折。
皇上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看着下面肃立的诸位大臣,缓缓的开口了。
“诸位爱卿,今日廷议为何事,诸位都是知晓的,朕就不多说了,先商议登州兵变如何平息的事宜。”
吴帆徽猛地抬头,他站在圆柱的旁边,距离金台有些远,不过他的目光,很快与皇上的目光相遇了。
吴帆徽内心顿时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那就是原登莱巡抚孙元化危险了。
按照原来的计划,先讨论的是如何处置余大成、孙元化和刘宇烈等人,接着才是商议如何平定登州兵变的事宜,可是皇上却将顺序颠倒过来了。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皇上内心已经有定论,而孙元化也就是历史上的命运,最终被斩弃市,余大成和刘宇烈两人都是削籍戍边。
周延儒和温体仁等人也没有想到,皇上先商议平定登州兵变的事宜。
用兵事宜,都是兵部主管的,兵部尚书熊明遇自然是第一个言。
“皇上,臣以为,登州兵变,还是以招抚为主,以剿灭为辅。。。”
熊明遇还是坚持以前的认识,认为平定登州兵变,以招抚为主,以剿灭为辅。
接着周延儒、内阁大臣徐光启也开口了,他们同意熊明遇的建议。
其余人没有开口说话,包括内阁次辅温体仁,因为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余大成、孙元化和刘宇烈的命运问题。
若是朝廷以招抚为主,那么余大成、孙元化和刘宇烈当初坚持以招抚为主的观点,就没有太大的错误,顶多就是没有很好的把握机会,导致登州城池丢失,朝廷驰援的大军遭遇败绩等等,这不是死罪,也许被罢免官职,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但若是以剿灭为主,而且禁止招抚叛军,那么事情就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余大成等人当初的建议是错误的,必定会遭遇到严惩。
余大成、孙元化和刘宇烈三人的罪行又是有区别的,余大成最轻,因为刚开始余大成是主战的,对孔有德等人是切齿痛恨的,只是后来招抚的过程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机会,导致灾祸越来越到,刘宇烈其次,毕竟增援莱州失败,损失惨重,作战失败了,不管什么时候都是要遭遇到惩戒的,孙元化最重,因为自始至终,孙元化都是坚持招抚的,而且登州城池是在孙元化的手中丢失的,这同样是重罪。
若是按照这个办法讨论下去,最终的结论,还是以招抚登州叛军为主了。
昨日吴帆徽见过皇上,他相信皇上已经下定决心了,刚刚皇上的目光,也是饱含深意的,不过什么事情都是有变数的。
眼看着户部侍郎刘耳枝已经在移动身体,准备开口了,吴帆徽抢先一步走到中间,高声开口了。
“臣不同意招抚为主、剿灭为辅的策略,臣的建议是彻底剿灭叛军,不准招抚。”
吴帆徽突然站出来开口,让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这个翰林修撰、文渊阁当值的年轻人身上,这内廷议事,这个年轻人是不应该开口的。
就连红着眼睛的刘耳枝,都有些懵,他看着吴帆徽,停止了脚步的移动。
吴帆徽暗暗舒了一口气,这个刘耳枝,暂时不至于撞死在柱子上面了。
“吴大人,休得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