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宝礼貌的对熊兆珪、熊欣儿、以及杨雪和杨雪的几个哥哥道:“几位也去我官厅坐一坐吧?我那儿比较通风,挺凉快的,醒一醒酒再走。我让人用马车送你们。”
京城不是什么人都能用马车和坐轿子的,但韦宝作为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主事官员,有这个特权,可以叫衙门的公车。
没人敢说什么。
“不必了,多谢韦大人的款待,我们该回去了。”杨雪冷冷道。
韦宝微微一笑,知道刚才自己委婉的拒绝了杨雪想帮她几个哥哥弄官位的事情,这姑娘肯定嫉恨自己了。
不过,韦宝丝毫不放在心上,对熊欣儿和熊兆珪道:“熊姑娘,熊兄台,你们呢、要不要再到我官厅喝点茶,醒一醒酒?”
韦宝的话让熊家兄妹有点为难,他们是和杨家兄妹一起来的,现在要是不一起走,有点不好,但韦宝又是他们的恩人,韦宝都已经提出邀请了,就这样走了,似乎也不太好。
韦宝何等精明的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熊家兄妹的为难之处,笑道:“不想喝茶也不妨事的,我现在就派车送你们回家。”
“我想留下来喝口茶,哥哥,怎么样?”熊欣儿忽然道:“我还想与韦大人谈一谈爹爹的案子。”
熊兆珪一怔,杨雪也一怔,没有料到居然是熊欣儿主动接受韦宝的邀约要留下来。
“好,好吧。”熊兆珪道。熊兆珪对于留还是走,没有什么主见,他主要知道妹妹与杨雪的关系很好,两个玩在一起的,现在杨家姑娘要走,他本来以为妹妹肯定也会跟着一起走。
果然,熊欣儿选择留下来,有点惹到杨雪了,杨雪快步朝着都察院衙门口走去,杨雪几个哥哥快步跟上。
“大人,我安排车去送一送他们吗、”郭文亮赶忙问道。
韦宝点个头,便向自己官厅走去,他知道,估计以杨雪的性格,即便是安排了车子,杨雪也不会坐的,这是一个自尊心超级强的姑娘。
韦宝甚至可以想象到,刚才杨雪向自己提出给她几个哥哥安排官位,肯定是鼓起了勇气的,也肯定以为自己会答应,他隐隐觉得这杨姑娘也许对自己挺有好感,也许因为自己的敷衍,惹恼了她,让他因爱生恨了?
这么容易爱,这么容易恨,韦宝好笑于这个时代的姑娘。
“韦大人,我爹爹本来有机会出来的,都是汪文言从中使坏。”进了韦宝的官厅,熊欣儿便迫不及待的道。
她还真的是想与韦宝商量她爹爹的案子。
汪文言是熊廷弼案子的重要人物,狱吏出身,智巧侠气、饶具谋略,因监守自盗,逃到京师,后来投奔王安门下。和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过从甚密。
刑部郎中于玉立派遣他入京探事,用钱买为监生,用小动作将齐,楚,浙三党变成两党,将其搞垮。从此东林党独大。
在东林党内阁首辅叶向高的扶持下官至中书舍人。与东宫伴读王安相结纳。
泰昌、天启年间,在外廷倚仗刘一燝,在内宫靠王安撑腰,文言为之联络通信息,在《东林点将录》中为“鼓上蚤汪文言”。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九月,王安死,顺天府丞邵辅忠弹劾汪文言。
又被御史梁梦环弹劾,被逮下狱。
后无罪释放。
东林党势力不济之后被魏忠贤下狱,受五彪中的阉党锦衣卫指挥佥事许显纯五毒拷打审讯。
韦宝听了熊欣儿的话,没有回答,他并不关心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的,他是在想,救熊廷弼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妨碍、
韦宝首先考虑的不是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好处,只要没有太过不好的影响,即便是多花点银子,韦宝也乐意帮助熊家兄妹救出父亲的,韦宝这个人,总的来说,心地实属善良。
如果没有太不好的影响,韦宝就要考虑营救出来的可能性有多大,实在没有希望的话,不是白费力气吗?
大明王朝,前后有两位“辽东经略”,雄才大略,却均死于“奸珰”之朝政。一个是袁崇焕。
另一位,就是熊欣儿和熊兆珪他们的爹熊廷弼,熊廷弼也是大名鼎鼎。
《明史熊廷弼传》有一句话:“五年八月弃市,传首九边”。据说,其被处死之后,尸体弃之荒野,其血淋淋的首级则被朝廷传至各处边关示众,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明朝末期,经守辽东疆土者,有“三杰”之说,依次为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
然而,这三人,均受到排挤打压,甚至死于非命。若“三杰”之中任何一人受到信任并重用之,满清何以坐大并轻松入关?历史或许就此改写了。
“辽东三杰”,以熊廷弼最早,且正处在后金崛起之初。其经守辽东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评价。
《明史熊廷弼传》记载:“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
熊廷弼生卒年为1569至1625年,著名军事将领,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
史书说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其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却刻苦强记,奋发图强。
万历二十五年(1597),熊廷弼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
万历三十六年擢御史巡按辽东,他针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之现实,主张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
但是,他的“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之议不和,后被排挤,转岗督学南直隶。
万历四十七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发生,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四十七万大军惨败。
朝廷经廷议,遂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从而使大明王朝辽东战局大为一振。“由是人心复固。”
熊廷弼镇守辽东,居功至伟。其终被问罪,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韦宝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来,概括起来大致是三个原因。
一是天子更替。二是党争之害。三是熊廷弼这个人本身之性格。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历朝历代的特色之一,明朝也不例外。
熊廷弼是在万历朝被重用的,万历皇帝虽说长年罢朝,但是对熊廷弼仍相当信任。
万历的用人原则,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毫无疑问,在万历去世之前,熊廷弼的方针政策均得到万历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
有人甚至认为,万历皇帝与熊廷弼是“军事战略上的知己之交”。
正因为如此,万历皇帝特赐熊廷弼尚方宝剑,“重其事权”。
其实,在万历年间,熊廷弼被言官谤议攻击的事情,从未间断,特别是在镇守辽东的不长时间内,各种弹劾之奏疏,不绝于耳。
但是,万历皇帝从来不听。他对熊廷弼的建议和主张,统统予以支持。
这一点,仅从简单的《明史熊廷弼传》就可以看出来。
凡是熊廷弼向万历皇帝的上疏,记载皆为“疏入,悉报允”、“疏入,帝从之。”
万历皇帝曾针对言官的弹劾,对熊廷弼批复过一段相当有意思的话。他说:“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曷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依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着益殚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
这段话,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对熊廷弼的“深切依赖”,以及对一个重要臣僚的“语重心长”。特别是一句“毋为人言所阻”,更是推心置腹、坚定决心。
照通俗的话语解释,意思就是你放心,让别人说去吧,一切无妨,照你的思路干去下吧,朕支持你。
据说,万历临死之前,身患重病,依然对熊廷弼分外关注,别的奏疏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的奏疏另眼相待,非看不可,且还要一一批复。
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庇护很快结束了。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卒。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也死了。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统。
言官文臣立刻磨刀霍霍,群起攻击熊廷弼。
自泰昌元年始,攻击熊廷弼的言论就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
韦宝知道,辽东是出风头的地方,也是火山口。
稍微有点成绩,能传遍整个朝廷,稍微有点过错,也能把一个正常人完全的妖魔化。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老调重弹,但问题是皇帝换了。
明熹宗毕竟不是熊廷弼的知己,他派了一个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这个人,还算公允,承认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成绩,但是因为熊廷弼曾为弹劾之事“掼纱帽”,他的结论有一句话“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一个“罪浮于功”,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
熊廷弼倒霉的第二个原因,熊廷弼不慎卷入党争。
明末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
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为利用。
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
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排斥。
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形成了直接对抗。
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
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突破门户之见,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的所谓“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
这一切,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理下祸根。
或许,人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的思路也是简单的,政敌拥护的,咱就要坚决反对。
明史说:“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也就是说,袁应泰一死,辽东战局告急,“烟火断绝,京师大震”。
满朝上下,这才想起熊廷弼来。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
这个人,明史有评价:“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
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据说他可以调动的人马,仅有离京时带的京营五千人。
而王化贞则握有实权,其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径庭。
明史说:“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
毕竟,今日之辽东,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辽东了。
应该说,熊廷的策略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