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说到曹娥死了,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舜江改成了曹娥江。《曹娥碑》碑文的撰写,是在曹娥去世八年以后的事情了。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当时的上虞县长度尚为了表彰曹娥的孝顺,就把她改葬到了更好一点的地方,他原想请魏朗撰文,因为魏朗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然而,魏朗担心写不好会贻笑后世,就假装自己还没有写好,让度尚另请高明。度尚一时情急就让自己的弟子邯郸淳来写碑文,邯郸淳当时才二十岁,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赞叹不已。魏朗看了邯郸淳的文稿后,大加赞赏,就把自己的底稿销毁了。
邯郸淳的曹娥碑碑文是:“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铭曰:‘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庙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利之义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
曹娥碑立好后,加上碑文妙绝,所谓碑以载孝,孝以文扬,一时间引得观者如潮。消息一出,惊动了神人蔡邕,那时候蔡邕正在逃亡途中,白天不敢见人,选了月黑风高无人夜,蔡邕潜到了曹娥碑前,手摸着碑而读,读完后蔡邕含泪在曹娥碑的后面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写完就随风而去,一直到蔡邕辞世,也没有人知道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曹操率兵出潼关,路过蔡邕的故居时,入庄探望,见到了蔡文姬,寒暄过后,一抬头看见壁上悬挂着一幅碑文图轴,蔡文姬就讲了曹娥孝行和度尚为之立碑,先父摸碑题了八个字的事情。曹操问起这八个字的含义?蔡琰回答说:“这虽是先父所题,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曹操辞别蔡文姬后,想着这八个字,百思不得其解,就请教身边的谋士谁能道破天机。正当大家都面面相觑这时,主簿杨修拱手答道:“这八个字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曹操马上制止他说:“你先不要讲,让我再想想。”就这样大家又走了三十里地,曹操忽然茅塞顿开,对杨修说:“我现在知道了,你先说出来让我听听。”杨修解释道:“‘黄绢’就是有色的丝,丝旁加个色字是‘绝’字;‘幼妇’,即少女也,女旁加个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旁加个子字,是‘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辤’(‘辞’的异体写法)字。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听后高兴地说:“我们俩猜的一样。”因为有了这个故事,曹娥碑获得了“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
可惜的是这块碑早年散失,第二块曹娥碑是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由王羲之亲笔所写,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后来这块碑又叫人给偷走了,传说是皇宫里的人干得,庆幸的是此碑的绢本王羲之手书真迹保留了下来,现存辽宁博物馆。我们今天看到的曹娥碑是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的,此碑也历经了千年,弥足珍贵。邯郸淳因为写了曹娥碑的碑文而名动天下,后来又专心编写古代的笑话,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所以这个“绝妙好人”最后活到了九十岁,在当时堪称人瑞。
曹操的招纳的第三个书法家叫韦诞,字仲将,陕西西安人,他不但擅长各种书体,而且还是个制墨的专家,韦诞师从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字写得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韦诞最精通就是写大字,所以魏明帝时建造的很多宫殿楼阁都让韦诞去题写名称。相传魏明帝曹睿曾修建了一座凌云阁,非常壮观。就让韦诞去写“凌云阁”三个字的匾额。可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字还没有写上,就把匾钉上去了,好好一楼挂了块空匾,曹睿不乐意了,就让韦诞站进一个筐里,用辘轳把他拉上去,在空中写匾,筐拉得越高,晃悠得也越厉害,韦诞非常害怕,颤颤巍巍地写完了“凌云阁”三个字。韦诞被放了下来时,大家全都惊呆了,因为他上去的时候头发胡须都是黑了,但下来的时候头发胡须全都吓白了。韦诞写完字回到家中,叫齐了儿孙立马定了一条规矩:“韦家的子子孙孙以后都不准练习题写匾额用的大字,以免发生意外。”这件事成了韦诞胆小的笑柄,大家笑了几千年。我一开始也跟着笑,后来看到了韦诞被吊起的高度,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因为韦诞当时的离地高度是二十五丈,折合成现在的长度是58.5米,这个高度您别说是用筐把我吊上去,您就是让芙蓉姐姐来叫我,我也是不去的,打死我也不去。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韦诞不但自己的胆够肥,而且对子女的安全教育也非常的重视,兹事体大,防微杜渐,刻不容缓。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魏明帝曹睿的愚蠢,为了一块破匾差点折杀了中国书法界的一位巨匠,他后来托孤司马懿,把自己的儿子搞成了魏废帝,其实在此处就早已埋下了用人不清的伏笔。
我之所以称韦诞是中国书法界的一位巨匠,跟他的字关系不太大,关系大的是他的墨。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据《述古书法纂》记载:“周宣王时,歙县有一个叫邢夷的人,有一天他在溪边洗手,见水中漂浮了一块松炭,无意中随手捡起,手上染了黑色,当时就很诧异,取回家去,捣碎成炭,先用水和之,并不凝在一起,接着又用粥和饭之类拌和,效果很好,这就是墨最初的来历。”但那时的墨是用天然石墨研磨而成的。到了秦汉时期中国才开始规模性的人工造墨,最早见于记载的制墨家就是韦诞,韦诞制作的墨被称为“韦诞墨”,是古代的珍贵之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韦诞也因此被后人尊为墨的发明者。
您要说了:“不就是块墨嘛!卫夫人在笔阵图里已经交代了,墨要用庐山的松树烧成的烟灰,加上代郡出产的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鹿角胶作为原料,就可以造出好墨。”这话没错,但卫夫人说得这种墨和韦诞的墨比起来,就只能叫“黑土”。因为韦诞制墨的方法很特别,他是先把珍珠和麝香捣成细末,然后合上松树烧成的细且清纯的烟灰放在铁臼里,捣三万下,经捣杵及筛滤,除去一切附着的杂质,最后才调制而成。文中的关键词是:“珍珠、麝香、细且清纯、三万下。”,珍珠、麝香、三万下大家都明白。这“细且清纯”可不一般,它说得是古人用松树烧烟时的取烟方法。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叙了松烟制墨的方法,古人先将松树里的松香去除,给松树去香的方法是先在松树的根上凿一小孔,用一盏油灯放在旁边慢慢炙烤,松树里的松香就会都流出来,等松香流尽了才可以伐木备用,伐下来的松树要斩成规定的尺寸。然后用鞠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数日,等到火灭烟冷之后就到烟道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徹尾。也就是说古人烧松烟时,有一条十余丈长的烟道(地沟似的烟囱),烟道又按照比例分成无数节,松烟指的是烟道壁上的烟灰,而“细且清纯”指的是靠烟道尾部一二节的烟灰,因为这种烟灰离炉体最远,所以杂质最少,颗粒最细腻,古人称它为“清烟”,也就是“细且清纯”四个字的来龙去脉。
等这些东西都备齐了,韦诞才开始制墨,第一步是去杂,就是筛去制墨原料“烟灰”中的杂物,使其成匀细粉末状。第二步是配料,把筛过的烟炱与珍珠、胶、朱砂、麝香、涔皮等胶和辅料,按配方要求匹配混合。第三步是舂捣,是把配好的料置于铁臼中进行舂捣,舂捣次数不能少于3万下,越多越好。第四步才是合墨,即将舂捣过的墨泥,按要求制成成品墨。制墨时间要求在每年的二月和九月,此时天气不冷不热,是合墨的最佳时机,因为天热了墨容易变质发臭,天冷了墨块不易干燥。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韦诞制造墨需要的条件了,第一您要有大把的钱;第二您要有强健的体魄;第三您要有充足的时间;第四这样的条件韦诞还玩的不好,估计魏国的老百姓都不答应。
据说当年韦诞写字之前,都会先准备好张芝制的笔,左伯制的纸,和他自己制的墨。有了这三样东西,他就可以姿意书写一丈那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写下千言小字,这些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韦诞书写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他的哥哥韦康也工习书法。他的儿子韦熊也擅长书法。当时人们都说:“名书法家的儿子,不会有第二种事业的。”以此来赞美他们父子。韦诞死于魏齐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