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奕非不乐。此戏世所珍。
这首《斗鸡诗》的作者姓应名玚(yáng),字德琏,河南汝南人。他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和其弟应璩都被称之为“汝南才子”。应玚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应奉才思敏捷,能“五行俱下”,著有《后序》十余篇。其伯父应劭博学多识,撰述甚丰,有《风俗通》百余篇。应玚的父亲应珣也因其才学著名曾任司空掾官职。而且他还有个叫应枢的祖先。
传说应玚的祖先应枢生了4个儿子,有一天,他到土地庙烧香还愿,忽然看见一道金光照耀庙门,就找人卜了一卦。算卦的人说:“这是天降祥瑞啊,你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后来应枢的几个孩子长大后都很有出息,不是当官的就是做学问的,都很受器重。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直到第七代子孙应玚出世,应家一直都很显赫。在神话的滋润下,应玚从小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宋才潘面,才高八斗,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气。曹操知道后,就征召应玚到洛阳为自己效力。任命他为丞相掾属,与王粲等人一起,为曹魏的振兴出谋划策。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应玚的身份又变成将军府文学、五官中郎将文学,专门为曹丕掌校典籍、侍奉文章,曹丕对应玚非常尊重。
应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其传世之作不多,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多写离居飘零之感,曹丕说他“和而不壮”。他和弟弟应璩的作品合为一集叫《应德琏休琏集》。
应枢除了文学方面的才能外,他还喜欢下围棋,围棋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比较普及了,因为这种游戏容易让人痴迷,所以孟子把玩围棋列为“五不孝”之一。秦灭六国后,焚书坑儒,围棋也受到了打击。到了汉高祖刘邦时,戚夫人经常陪刘邦下围棋,围棋之风开始复苏。当时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围棋迷住了,人们吃饱了没事,找个地方一坐,黑白棋子你来我往,杀的天昏地暗。在棋盘上也不分尊卑,人与人之间的礼数都乱了套了,西汉的权臣贾谊看到从帝王将相到市井百姓都耽于游戏,不务正业,下起棋来不论尊卑,互相轻侮,不由痛心疾首,直斥“失礼迷风,围棋是也”。到了东汉的时候,史学家、文学家班固首先站出来为围棋正名,他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围棋专论《弈旨》,称围棋是:“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王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是真正的王道。于是就没有人再说围棋只是小玩意儿、下围棋是玩物丧志了。
到了三国魏晋的时候,人们对围棋也很痴迷,当时和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个叫王质的樵夫,到山中砍柴的时候,看到有两个小孩子在下围棋,王质就上前去看,小孩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吃,王质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去拿自己的斧子时候,发现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家里,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这就是中国围棋史上的“烂柯”的传说,也是对人们痴迷围棋的一种写照。应玚就是个对围棋很痴迷的人,他不但经常与人下围棋,切磋棋艺,还总结自己下棋的经验,写了一本名为《弈势》的围棋专著,从军事和历史的角度总结了围棋的道理。
除了下围棋,应玚还喜欢观赏斗鸡。斗鸡是当时上层社会很流行的一种娱乐项目。中国有句成语叫:“呆若木鸡”,这个典故出自《庄子?达生篇》,讲的是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的故事。相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渻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派去为周宣王饲养斗鸡。养了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旁边有美丽的母鸡在叫,它就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所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象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周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还没有交手就都掉头逃走了。纪渻子在训练斗鸡的时候,不是让鸡每天增加一点技巧,而是让它每天减少一些心理负担。这正像老子所描述过的修道过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就是说,通常的学习,总是要逐步增加一些知识技艺,而修道则相反,要每天努力消除一些东西。人们不断地消除种种私欲杂念,也就不断地接近理想的精神境界。大智慧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高度的技巧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的勇敢往往被误解为胆怯,这就是中国老祖宗斗鸡的境界。
关于斗鸡的记载还见于《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因斗鸡而引发的一场**。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季孙氏和郈昭伯,两个人都喜欢斗鸡。他们所用的斗鸡都出自山东的阳沟,阳沟是古代出产斗鸡的地方,这里的斗鸡长到3岁,就很魁伟,加上人们采用把狸膏涂在鸡头上的办法,常常战胜对手。狸,是一种善于捕捉家禽的小动物,取狸的膏脂涂抹在鸡头,就会使对方的斗鸡闻气味而畏惧。季、邱两家为了战胜对方,季平子把斗鸡用特制的鸡甲武装起来,增强了鸡的防御性。邱昭伯则将金属的利器套在鸡爪上,加强鸡的进攻力,一攻一防,用心良苦。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季孙氏一怒之下侵占了郈氏的土地。郈昭伯跑到鲁昭公那里去告状,鲁昭公早就对季平子的专权跋扈不满,便借此事讨伐季平子,欲置其于死地,结果是叔孙氏、孟孙氏联手救了季孙氏,杀死郈昭伯,把鲁昭公赶到了到齐国,最后客死异乡,终年51岁,这就是春秋时期因为斗鸡而引发的亡国事件。
到了西汉,中国的斗鸡之风更盛,当时的斗鸡已经具有明显的赌博性质,通常要分出胜负,胜者赢钱,输家掏钱。因为有了利益之争,所以,斗鸡时的气氛就很刺激了。相传刘邦作了皇帝后,他的父亲对宫里的生活不习惯,时常闷闷不乐,刘邦便让手下人问其原由。他的父亲回答:“我平生喜欢和市井中人来往,酤酒卖饼,斗鸡踢球,以此为欢,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所以我过得不快乐。”于是刘邦让人在宫里斗鸡逗老人家开心。后来到了汉宣帝刘询,他也喜欢斗鸡。刘询因为小时候宫里发生了变故,所以他长期生活在民间,当时王皇后的父亲王奉光擅长斗鸡,刘询认识王奉光后也喜欢上了斗鸡,王奉光就经常带着刘询一起玩,王奉光有个十多岁的女儿,正要嫁人,对象就死了,所以就一直在家里待着。刘询即位后,就将她召入了后宫,封为婕妤(妃嫔称号),霍皇后被废后,宣帝立王倢伃当了皇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当时的皇戚贵族,高官巨商也都开始沉迷于斗鸡。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权臣袁盎也是个斗鸡的高手。到了东汉时,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排名第三的梁冀也喜欢斗鸡,史书记载,梁冀的外貌丑陋,耸着象鹞鹰似的双肩,生着豺狼般凶光直射的双眼,自幼过惯了纨绔子弟的生活,嗜饮酒,爱女色,擅赌博,几乎三教九流所能做的各种斗鸡走狗、骋马射箭的娱乐游戏,他都喜欢。
在近几年的汉代考古中,不断发现汉画像石上的斗鸡图。成都市郊出土庭院画像砖,方形的宅院,四周墙垣围绕,一座很高的望楼盗立在后面,庭院屋宇宏敞,前院两只斗鸡交颈相斗,后院两只仙鹤翩翩起舞,厅堂上宾主二人正在对饮方酣,观赏着斗鸡舞鹤。河南南阳出土一块汉画像砖,描绘了斗鸡和斗鸡人的形象。画面上,两侧各站一位斗鸡人,都戴着高冠,穿着长衣,两手前举,似在吃喝助威,中间是两只雄鸡,长颈长脚,突胸长尾,展翅昂首,正在交颈而啄斗。这些中国最早的斗鸡图,造型古朴,形象逼真,可以说是当时斗鸡习俗的真实写照。从上面的史实来看,下围棋的人基本没有出过什么事情。斗鸡的不是亡了国,就是当了奸臣,玩物丧志的古训还是要牢牢记住的好!
但到了三国魏晋的时候,应玚他们玩斗鸡就玩的比较文雅了,因为这时的很多文人都开始写《斗鸡诗》,为这种纯赌博的游戏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当时比较有名的《斗鸡诗》除了应玚的,还有曹植和刘祯的。曹植的《斗鸡诗》是:“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长筵坐戏客。斗鸡间观房。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刘祯的《斗鸡诗》是:“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从他们对斗鸡的描写上来看,他们离老祖宗“呆若木鸡”的境界还是差了这么一点点,也不知道当时有没有禽流感?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和徐干、陈琳、刘桢都死于一场疫病。欲知后面我们说的是谁?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