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8年4年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上尊号),改元太兴,成了东晋的第一个皇帝晋元帝。晋元帝本身没有什么才能,他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在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敦和王导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一刚一柔,权倾东南,据说当时朝中的官员75%的人都和王家有关系,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问题就也出在了“王与马,共天下”这六个字上,“王”字居然凌驾到了“司马”家的头上,这让司马睿情何以堪。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任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家的权势。兔死狗烹、过河拆桥的功课,从来都是古代帝王的必修课,学得好的大多成了历朝历代的圣主明君,学得不好的就成了司马睿,其实这门功课也很简单。兔死狗烹、过河拆桥的事情是不得也而为之,但干这种事的前提条件是兔子要死了,自己也要过了河,但司马睿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在兔子的问题上,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北方地区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巴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在十六国的眼里,东晋本身就是一只兔子。在过河的问题上,司马睿虽然过了江,但政治如果没有了王导的运筹帷幄,司马睿本身只是一个政治文盲,而且司马睿的血统问题在历史上也是有疑点的。
相传司马懿当政之时便有经营天下之心,当时流传天下的讖书《玄石图》上载有“牛继马后”的字样,司马懿疑心司马氏得天下之后会被牛姓之人夺去,把当时可能成事的牛姓之人都干掉了,包括大将牛金。谁知世事难料,等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之时,他的妃子夏侯光姬风流放荡,与小吏牛氏私通产下一子,这个人就是司马睿,这就是典“牛继马后”的典故。还有的史书上记载夏侯光姬通奸的对象是牛金,司马睿是牛金的儿子,这就不对了。牛金是夏侯光姬爷爷辈的人,司马睿出生的时候牛金最少也有80多岁了,所以司马睿不可能是牛金的儿子。但夏侯光姬是否和姓牛的人有绯闻这就不得而知了,真真假假也就这么一说,反正是死无对证。
所以司马睿的这个皇帝可以说是王家人给的,而且王家人还在尽心尽力地为东晋政权服务,虽然朝中的75%的官员出自王家,虽然大家都说“王与马,共天下”,但这和专擅朝政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王家人用这种权力谋求的是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当然这种谋求在利他的同时,也要有利于自己的家族的发展,这就是平衡术,一个好的政治家从来都是双赢的。在烹和拆的问题上,也是有讲究的,烹和拆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东晋王朝的发展,这也是权力的意义之所在,偏离了发展的权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司马睿的行为是自私的。所以当王敦知道了司马睿的图谋后,就上表为王导抱不平,陈说古今历史上小人如何离间忠臣和皇帝的关系,语出肺腑,想要感动司马睿。可司马睿见表后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加强了对王敦防备。
王敦生气了,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一路杀来势如破竹,把司马睿手下的酒囊饭袋打得溃不成军。司马睿知道后大怒,刘隗劝司马睿灭了王家满门。王导知道了,就带着全家人跪在宫外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yǐ),王导叫住周顗说:“伯仁(周顗的字),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决不可错杀忠良。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一高兴,又喝多了酒才出来。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谢罪,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作作。”出宫之后,周顗又上书朝廷,坚持说王导不可杀,司马睿就赦免了王导。而王导却不知道周顗曾经救过自己,因而非常恨他。
王敦这边没几天就攻破了建康西边的军事要塞石头城,破城后纵兵劫掠,司马睿身边的人抱头鼠窜,最后就只剩下安东将军刘超和两名侍中,司马睿只好求和。王敦见到王导时就怪他当时不听自己立幼主的主意,而立了司马睿,才让内乱发生,王家险些灭门,言下之意就是把司马睿废了。王敦由此完成了自己从狗到狼的转变,客观地说王敦也是自私的,客观地说王敦这头狼是司马睿逼出来的。而王导不愧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知道王敦有了改朝废立,专擅朝政的想法,注意是“改朝”而不是“篡朝”。王敦要是想要“篡朝”的话,王导是拦不住的,这个同志心狠手黑是出了名的。当年王衍提拔了王敦,但王衍的亲弟弟王澄却因看不起王敦,被王敦在他自己家里把他给杀掉了。
改朝的意思是王敦还是想延续司马家的正统地位,而不是自己取而代之。这一字之差,给了王导说服王敦的机会。说服的事例也不用编撰,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教训就在眼前,所以王敦被说服了,说服归说服,仇还是要报的,仇人刘隗投奔了后赵的石勒,刁协在出逃途中被手下的人杀了,戴渊兵败身亡,王家的一干政敌就此作鸟兽散。在讨论到周顗的问题时,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王敦就让人把周顗杀害了。后来王导看到了周顗营救自己的折子,折上言辞诚恳,对自己呵护备至,王导拿着这封奏折,失声恸哭,仰天长叹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就是成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这个成语也造就了周顗的千古美名。
打了胜战是王敦不久就回到了武昌,在那里遥控朝政。王敦得势后,删除异己,谋害忠良,在朝中遍布党羽,无法无天。他的堂弟王棱曾不断劝谏他,王敦一生气就把他暗杀。之后王敦又自领宁州和益州都督。同年,司马睿因忧愤而死,由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晋明帝与王敦都加紧作军事准备,一个要报仇,一个想活命。晋明帝任命华恒为骠骑将军,掌管石头城的水路防御,任命郗鉴为安西将军,兖州刺史,掌管扬州、江西军事,镇守合肥,这都是针对王敦的。王敦则以沈充、钱凤为心腹,以哥哥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军事,显然是要与晋廷针锋相对。太宁元年(323年),王敦谋求篡位,讽谏朝廷征召自己,司马绍于是手诏征召王敦。又拜受加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班剑武贲(佩有纹饰的木剑的勇士)二十人,奏事不名(古礼,臣拜君时由侍臣唱名。),入朝不趋(古礼,臣见君须趋,即快步走。入朝不趋,即上朝可不用快步走。),剑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秦制上殿不得佩剑。剑履上殿,即穿鞋佩剑直入殿堂。)。王敦到姑孰时,司马绍派侍中阮孚设牛酒犒劳王敦,但王敦却称病不见,只派主簿接见,不久王敦自任扬州牧。有一天,王敦和钱凤一起喝酒,两人喝多了,就开始讨论谋反的事情,当时王敦的侄子王允之正在旁边的房子里睡觉,把他们的计划都听到清清楚楚,王敦说了半天才想起来隔墙有耳,于是起身到屋子里查看,王允之故意吐出一些东西在枕头上,王敦以为他也是喝多了,才打消了对他的怀疑。王允之回家后就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王舒,王舒是东晋的廷尉,所以他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晋明帝,让朝廷准备好兵马对付王敦。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