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书法帝国 > 第四十回谁敢问谁为智者 你岂知他非英雄

第四十回谁敢问谁为智者 你岂知他非英雄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高老:“郭老师引用的是前人的评语,说明王羲之最善草隶、隶书、章草,未脱隶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根据历代书评,称晋人之草虽然有时指章草,但更多的是指今草。唐以后所说的草,则包括今草以及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唐朝的张怀瓘在《书断》中列王羲之所善之草是今草。所以,王羲之最擅长的不是章草和隶草,而是今草和楷书,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行书。郭老师把王、谢墓志的书体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联系在一起来说是否恰当?将《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联系在一起来说是否有必要?《王兴之夫妇墓志》等既非出自好手所书,而刻工又极粗劣,很难说它在书法史上占有何等重要地位。它的出土,只是证明:①当时对墓志的书法并不重视,就是‘书法世家’王、谢家族也是如此;②东晋墓志的通用书体,有的是隶书,有的是隶楷,各体皆有。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认识书法的发展。上层的书法和民间书法有一定距离,砖刻主要由陶工所书,是民间书法的一种,要想用晋砖文字来窥探书家多种笔法,事实上是有困难的;欲以晋砖和墓志衡量书家的一切书法,此路是难以行得通的。”

玉案:“第四回合双方平手,第五回合郭老有王、谢墓志实物为证,所以郭老胜出,现在场上的比分是2:1。第六回合还是由郭老老师先提问。”

郭老:“梁武帝《书评》说‘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但《兰亭序》的字势,却丝毫也没有雄强的味道’。唐人韩愈、张怀瓘、清人包世臣对王羲之的字批评是相当严峻的,和梁武帝的《书评》恰恰相反。这就表明: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都是王羲之的真迹,还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阁下以为如何?”

玉案:“有请高老老师回答。”

高老:“郭老师说梁武帝《书评》称王右军,‘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而在《兰亭序》中,却没有雄强的味道。这里,涉及艺术欣赏问题,也关乎对王羲之的评价问题,还有个辗转叠摹效果问题。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贡献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王羲之改革了传统的程式笔法,使其丰富多彩,避免了千篇一律。对此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笔划和线条的差异,不能把艺术概念和科学概念等同起来。《兰亭序帖》是王羲之所书,但不管是传世的神龙本还是定武刻本,皆属唐人辗转叠摹钩填,由于辗转叠摹者‘间用我法’,笔法的神韵逐渐失真,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能反映出羲之书法的体态和面貌,不同于‘向壁虚造’(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丧乱帖》等因未经多次转摹填廓,故《兰亭序帖》与《丧乱帖》等自有距离,有的基本相似,而又稍有不同。所以,不能轻易肯定《兰亭序帖》为伪作。”

现场解说员玉案2:“亲爱是朋友们,现在足球比赛已经进行到了89分钟,守门员吹哨了,中场休息。今天昆明的温度是22度,湿度是70%,热度是99%,待会能达到100%”。第六回合打平,第七回合也别麻烦了,以后都是郭老先提问。”

郭老:“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文章都是伪造的,墨迹不用说也是假的了’。‘梁与唐之间相距六十余年,这就是伪造的相对年代’。我可以肯定地说:‘《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伪造。’智永是陈代永欣寺僧,系王氏后裔,能文善书。不仅《兰亭序》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语句很合乎“禅师”的口吻,就其时代来说也正相适应。《兰亭序》第一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两字系填补而成,且经过添改。这足以证明《兰亭序》决不是王羲之写的。今存神龙本墨迹就是《兰亭序》的真本,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写的稿本,它不是临摹本或者‘响拓本’(传为“响搨法”,即“向搨”,在暗室开向阳小窗,置真迹于小窗,搨书人用透明纸覆于真迹上,双钩临摹,然后根据笔墨浓淡填墨,气韵逼真,是古老的复制技术。)。我估计,智永写《兰亭》应该不只一本,象他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一样,故旁观者以为他在临写而已。我在这里要作一交代:‘我说《兰亭序》依托于智永,这并不是否定《兰亭序》的书法价值;也并不是有意侮辱智永。我也承认《兰亭序》是佳书,是行书的楷模,这是不能否认的。我把《兰亭序》的写作权归诸智永,是把应享的名誉归还了主人。’现在高老师还有什么话要说?”

玉案:“有请高老回答。”

高老:“您老说《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都是智永所伪造,而今存神龙本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这个说法,缺乏事实根据,是想当然的说法。您虽曾提到:‘用笔的方法是有同一的时代性或同一作者的个性的’,但未举出神龙本与智永书法相同的特点在哪里。智永所书《千字文》的刻本与手写本,风格还是一致的。今将神龙本与《千字文》比对,风格、笔势有出入,前者多骨,后者胜于肉,不能谓其一致,故非出自一人之手。隋炀帝评智永书谓‘得右军之肉’,这贬辞是不无见地的。今人如果肯定神龙本是智永所书,那末,他的《千字文》就无一真本,同样是伪造的了。”如果像您说的:‘智永写《兰亭集序》可能写了很多本’,那为什么从智永到唐太宗这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仅有一本《兰亭集序》传世,稀如‘凤毛麟角’。我给您少算点,就当智永写了一百本,那其它九十九本到哪里去了?所以您刚才说的话不但无法证明《兰亭序帖》是智永所为,反而证实了智永不仅见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帖》真迹,而且这本贴曾经在他的手里。

玉案:“第七回合平手,第八回合开始。”

郭老:“隶书笔意是讨论《兰亭集序》是真是假的一块试金石。隶书笔意就是多使用方笔,逆入平出,下笔藏锋而落笔不收锋,形成所谓“蚕头”和“燕尾”。南北朝人的碑刻字或写经书,虽已收锋,仍用方笔;凡一点一划、一起一收,笔锋在纸绢等上转折如画三角形。这样的用笔法,就是隶书笔意。我这里除了《王、谢墓志》还有1924年新疆出土的晋写本《三国志》,晋写本《三国志》上面的字体也隶书体,所以晋代的书法处于隶书阶段。王羲之的《豹奴帖》是章草,有名的《十七帖》是稿书,但乃带有章草笔意。这些和《兰亭序帖》是大有距离的。《青李来禽帖》是行书,颇带后来的楷法,但与《兰亭序帖》也截然不同。唐玄宗时传入日本的《丧乱帖》与《孔侍中帖》,用笔与《爨(cuàn)宝子》碑、《杨阳》碑及王、谢墓志等尚有一脉相通之处。”清代的李文田经过考证也得出了:‘如果王羲之的字存世的话,那一定要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相近才对的结论。’请注意,他说的是‘相近’,也就是说必须有隶书笔意而后可。’请问高老师,为什么《兰亭集序》里却一点隶书的笔意也没有?”

玉案:“有请高老回答。”

高老:“您说隶书笔意是讨论《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试金石。但如仔细分析一下,其中包括两种笔法在内:一是下笔藏锋,落笔不收锋的汉隶挑法;一是无波挑而起止收锋的所谓方笔。没有残余隶笔,而谓之有隶书笔意,必须以具有隶笔的形态为前提,因隶书笔意是隶笔表现出来的,离开了这个条件,所谓隶书笔意是不存在的。《十七帖》用上述笔法和总体性准则来衡量,都体会不出它有隶书笔意。《十七帖》属于今草而不属于章法。您说东晋时代的书法仍处于隶书阶段,当时的人们不能写出脱离隶书笔意的楷书,能符合实际情况吗?一种新事物在取得显著地位以前的各个发展阶段,每每是在‘旧时代’里完成的,如认为脱离隶书笔意的楷书不在‘隶书时代’出现,那不是只能在楷书时代出现了么?东晋社会使用的书体,具隶法的多见于砖、石刻文或写经书,少见于行、草书,所以不能肯定东晋就是隶书的时代。唐太宗父子书法,都是学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太宗不但收藏了《兰亭集序》,还亲自为《王羲之传》写赞文。以唐太宗之的明察秋毫和他的大臣楷书大家欧阳询的眼力,他们也没有说过《兰亭集序》是假的”。

玉案:“第八回合打完。依学生看第八回合郭老给的历史材料比较充分,所以第八回合郭老胜出,两位老师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郭老、高老:“我们没有什么要说的了,相信自有公断。”

玉案:“下面有请伟大领袖**,为辩论会做总结陈词。”

**:“辩论双方现在是2:2平,看起来要平分秋色了,我早就说过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兰亭集序》到底是真是假?尚待地下发掘证实,兰亭论辩到此结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