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书法帝国 > 第四十一回永禅师铁槛笔冢 兰亭序外传辩才

第四十一回永禅师铁槛笔冢 兰亭序外传辩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四十一回永禅师铁槛笔冢 兰亭序外传辩才

2018-04-15 作者: 玉案一家人

第四十一回永禅师铁槛笔冢 兰亭序外传辩才

诗云:

兰亭遗墨韵苍苍,

欲结云中雾里藏。Www.Pinwenba.Com 吧

古寺青灯寒月下,

轻描淡写两三行。

我想兰亭论辩之后,**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就是说兰亭论辩最后没有辨出个结果。想要知道结果的唯一办法就是抬着锄头到处挖。从此我们遵循主席的教导,日以继夜,锄头翻飞抡到了1998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一个古墓中,抡出了两块东晋时期的《高崧墓志》。高崧是东晋的名臣,曾当过侍中,职权很重。《高崧墓志》的书法为“楷变书”,也就是隶书到楷书的变体。它和1964年9月出土的《谢鲲墓志》、1965年1月出土的《王兴之墓志》相比,楷书的痕迹更为明显,这就为兰亭论辩中高老说的东晋时期就有楷书提供了新的佐证,我们从《高崧墓志》中可以看出它的楷化痕迹更为明显,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高崧墓志》的确可以证明郭老老师认为东晋只有隶书,没有楷书的观点是错误的。但《高崧墓志》要想给兰亭论辩划句号,理由还不够充分。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的确是假的,兰亭论辩要想划句号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

要想找《兰亭集序》第一件事情那还得看书,这本书叫《兰亭始末记》,是唐朝人何延之写的,您信也好,不信也罢,古往今来明确记载《兰亭集序》去向的书就这一本。《兰亭始末记》里说王羲之写完《兰亭集序》后,心里很高兴,他就又写了百十来本《兰亭集序》,但都没有第一本写得好,所以他把第一本《兰亭集序》当成了传家之宝,在王家的子孙手中世代相传。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分别是玄、凝、涣、肃、徽、操、献,七个儿子中以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最高,但王献之只有两个女儿,没有资格掌传《兰亭集序》。七个儿子中老五王徽之的书法成就仅次于王献之,所以《兰亭集序》就由第五个儿子王徽之掌传。这王徽之也是自幼追随王羲之学书法,在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只有他学会了父亲书法中的气势。王徽之的传世书帖中有《承嫂病不减帖》和《新月帖》等。在王家的兄弟里,要数王徽之和王献之最为要好,据说王献之死得时候,大家都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徽之,怕他受不了。可纸包不住火,王徽之后来还是知道了弟弟的死讯,他就一个人来到了王献之的灵床前,一边弹琴,一边回忆着往日里的手足情深,哭得肝肠寸断,琴不成调,于是他把瑶琴摔碎了,对地长叹道:“子敬呀!子敬呀!如今人琴俱亡啊!”过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王徽之也随着弟弟共赴了黄泉。

王徽之死后,《兰亭集序》就在他的后代中掌传,一直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王法极的手里,《兰亭集序》到了王法极手里就再也传不下去了。因为王法极悟道悟的很透彻,到了年纪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跑到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出家当了和尚,人称“永禅师”。也就是中国书法史上鼎鼎大名的智永和尚。智永当了和尚也不好好地吃斋礼佛,整天不务正业,只知道刻苦练字。史书上说他最早是跟南梁的萧子云学习书法,萧子云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勤学富有文采,26岁就写成了《晋书》(后来失传了),30岁又写了《东宫新记》。他的书法被梁武帝赞为“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度(东汉草书家),美过崔实,当与钟繇并驱争先。”智永跟着这样的人学习,自然是:“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后来智永又拼命练习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他把自己关在永欣寺的阁楼上,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每天坚持不懈地练字,常把用坏了的毛笔随手扔进楼下的大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里,日久月深,坏了的毛笔居然积攒了十几瓮。智永也很有雅兴,他给这十几瓮毛笔建了一座土坟,并给土坟起了个名字叫:“退笔冢”。(退笔的意思就是指用旧了的、用秃了的毛笔。)石火光阴,转眼之间智永就在阁楼上习练了三十年的岁月,所谓“退笔千管,功到书成。”智永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来找他求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求字的人送来的写字的细绢和纸,把屋里可以放东西的地方都堆满了。登门求教书法的人也很多,天天是宾客盈门,摩肩擦踵,时间一长,居然把大门口的门槛都踩坏了。智永为了保护门槛就用铁皮把它包了起来,当时的人叫它:“铁门槛”。于是他的“退笔冢”、“铁门槛”和东汉张芝的“墨池”并驾齐驱,成为了书法史上的千古佳话。智永流传于世最有名的字帖是他在永欣寺期间临写王羲之的《千字文》。《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了1000个字,编纂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要求不能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所以《千字文》实际只能称为《九百九十九文》。《千字文》出来之后,智永想借佛门之力,弘扬祖先王羲之的书法,所以他一口气就写了800本《千字文》,把它们分赠给了浙东的各个寺院,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可是智永的良苦用心对王家人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情,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智永和尚没有后代,《兰亭集序》就面临传不下去的问题。为此智永就想了个变通的方法,自己虽然没有儿子,但却有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在史书里都有记载,一个叫智果,一个叫辩才。两人中成就最大是智果,智果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喜欢咏念《法华经》。他还爱好文学,擅长书法,隶、行、草皆工,写铭石尤为瘦健。他的隶、行、草书被唐代张怀瓘在其著作《书断》中列入能品。隋炀帝杨广早年当扬州总管的时候,就很喜欢他的书法,让人征召他来写字。智果认为自己既已出家,就不能再为世俗服役,拒不从命。杨广大怒,把他囚禁在江都,让他看守宝台经藏。后来杨广入朝为太子,出巡扬越,智果就给杨广写了篇《太子东巡颂》,杨广很高兴就把他给放了,并赐他钱一万、金钟两枚,还让他进了东都慧日道场(高僧云集之地),杨广称赞智果的书法,尽得王羲之的骨力。

本来按才智和书法成就来说,《兰亭集序》的传承非智果莫属,可智永却把《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辩才,这可把名不见经传的辩才高兴坏了,他拿着《兰亭集序》回到自己的屋里,二话没说架梯子就爬上了房梁,在房梁上凿出一方槽洞,把《兰亭集序》放在洞里面藏得密不透风。每次都是等到没有人的时候,辩才才取出《兰亭集序》好好临摹。在《兰亭集序》的陪伴下,辩才六十多岁的褶子里常常洋溢着青春的笑容,青春是美好的,但美好也是短暂的。短暂的原因是《兰亭集序》让贼给惦记上了,这个贼来头太大,堪称史上最强的“国贼”,鬼挡杀鬼,魔挡灭魔,您要问谁敢有这么大的口气?贼说:“寡人姓李,名世民。”

辩才在寺里与世隔绝的这几十年里,外面的天下正是群雄逐鹿,烽火连城。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给杨坚,北朝灭亡,杨坚登基建立了隋朝。在前几回我们已经说过杨坚把“随”字的“辶”去掉,创了“隋”字,原本的意思是没有了“辶”底,大隋江山就可以赖着不走了。但杨坚考虑问题不周全,没有了“辶”底的大隋江山还有一种理解就是走不下去了。果不其然,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尊隋,在其子李世民的支持下,11月就占领长安。李渊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国柞才38年的隋朝灭亡。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他把自己的政敌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杀了。公元626年9月3日,高祖李渊颁布制书,将皇帝位传给儿子李世民,公元626年9月4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一统天下后,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喜欢练书法,而且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李世民大约搜集采购到了王羲之墨迹三千六百纸,还曾经用千两黄金换过王羲之的一个字,这也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李世民虽然有了王羲之的墨迹三千六百纸,但其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后来大概是辩才身边的人走漏了消息,让李世民知道了《兰亭集序》的事情,于是辩才算是倒霉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