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五胡的最后晚餐:乱炖南北朝 > 第三十三章一代名臣崔浩被杀

第三十三章一代名臣崔浩被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三十三章一代名臣崔浩被杀

2018-04-15 作者: 尉迟青云

第三十三章一代名臣崔浩被杀

拓跋焘打了败仗,一肚子鸟气无处发作,开始砍人,一不留神就砍到了崔浩。Www.Pinwenba.Com 吧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算无遗策,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其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他的七世祖崔林,三国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天王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的黄门侍郎。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期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

可以说,崔浩一门显贵,有力的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禁忌。

《魏书?崔浩列传》夸奖说:“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少年时广泛地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在精心研讨各家宗旨和深刻含义方面。一肚子百科全书,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

崔浩不喜欢老子、庄子的著作,批评说:“这些都是虚妄、矫情的学说,和人情世态不大贴切。老聃研究礼仪,孔丘尊为老师,怎么能写出败坏礼教的著作,而搞乱先古圣王的治世之道呢!”

崔浩二十岁时,就担任了通直郎的官职,不久升为著作郎。魏国道武帝拓跋珪见崔浩擅长书法,文告发出去有面子,于是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崔浩长相如美貌妇人,常自比张良,经常对着镜子夸自己,而在考辨古制方面的才能更超过了张良。在朝堂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返回私宅后,研究修身养性的方法。

可以说,崔浩就是现代养生学的开山鼻祖。

拓跋焘曾经带崔浩进入卧室,从容地对崔浩说:“您的才智渊博,事奉朕的祖父、父亲,三代都是著名的忠臣,所以朕把您引为亲信。您应该尽忠规谏,不要隐瞒。朕即使有时生气,不听您的话,然而终究会深思您的意见。”

拓跋焘曾经对新投降的高车部落大酋长说:“你们看此人,身材弱小,不能弯弓持矛,然而他胸中自有百万雄兵。朕虽有征伐的想法而不能自决,前后有功,都是此人所教的啊。”又敕令尚书说:“凡是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做出决定,都应该向崔浩咨询,然后施行。”

老皇帝拓跋珪到晚年时,病重多疑,精神失常。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此时,唯独崔浩恭敬殷勤,慎守职事,不稍懈怠,有时整日不归家。崔宏也小心谨慎,既不得罪,又不献媚取宠,故父子得以免祸。明元帝拓跋嗣初即位,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为明元帝讲授经书。

明元帝拓跋嗣时期,崔浩从北魏游牧民族初入中原的情况出发,劝阻了迁都邺城的计划,认为时机不成熟。他还认为拓跋氏不立太子的传统不利于政治上的安定,建议明元帝立长子拓跋焘为太子,为国家之副,从此,北魏立太子成为制度。

崔家世奉道教,受家族影响,崔浩也信道甚笃,师事道教大佬寇谦之。聪明人都愿意管闲事儿,崔浩不顾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还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氏族的高下,“齐整人伦,分明姓族”,提高了汉人高门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鲜卑勋贵的跋扈,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一直受太武帝宠信而“得意忘形”,最终竟敢于和太子争任官员,“校胜其上”,完全忘掉了道家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宗旨。

崔浩得罪了整个朝廷,这些人就缺一个机会。形势危急到如此地步,寇谦之多次提醒过他,高允等人也深表忧虑。遗憾的是,运筹帷幄的崔浩竟然还没有警惕。

六月,司徒崔浩修撰国史,实书拓跋氏祖先事迹,将拓跋氏家族不欲为外人所知恶行公布于世。如果是小规模的传看也就罢了,还不至于一切不可收拾。崔浩为了显摆自己的文化水准,将书的内容刻之于石,费银三百万,方一百三十步,摆放到平城的闹市区,想使内容万代流传,就像西安的碑林一样,供百姓观看。

自己家的丑行暴露于天下,人民议论纷纷,引起拓跋氏贵族的不满,纷纷找到拓跋焘告状。拓跋焘大吃一惊,得知这是真的以后,气的几乎吐血,这么一个精明的鬼见愁的人,竟然如此无所顾忌,**裸的“暴扬国恶”,这是分明没看得起我,既然如此,那就剁了算了!诏令诛杀崔浩及参与修史的宋钦、段承根等人,共一百二十八人,皆灭五族,与崔氏为姻亲者如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也未能幸免,并皆灭族,计划杀死数千人。史称“国史之狱”,崔浩被诛成为北魏时期一场最大的文字狱。

聪明过人的崔浩,为什么会在人生最老练的时刻,干出来最幼稚的行为,难道他不知道会由此惹祸吗?历史没有答案。按照后人的猜测,当然是很唯心的:其功名此时已臻顶峰,以“善战者服上刑”的天道,也会通过崔浩未能预知的命运之手,降临到他的头上。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崔浩出的主意太多,魏军斩杀无数,因此受到了冥冥之中的报应?

崔浩被收,参与编辑史书的都要受到牵连,没有任何人例外。高允作为其中的骨干,也难免挨一刀。

太子拓跋晃召老师高允至东宫,害怕他回家被抓,于是将他留宿在王府。第二天一早,与他一起入朝,在路上对他说道:“今日见陛下,我说什么你就说是,一定不要乱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