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和西夏人虽然民族不同,但是洛川觉得范仲淹对抗西夏的法子大汉完全可以用在突厥人身上。突厥骑兵以机动为主,长途奔袭作战是他们的长相,而防御作战是大汉士兵的长相。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只要做到这一点,突厥对大汉的威胁便可以消失了。
后来,洛川的这一计策果然起到了奇效。后人为了纪念洛川提出的这一英明决策,将其定名为泾河定策,写入历史,受后人瞻仰。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洛川现在要面对的就是这群突厥流寇,怎样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又能完灭这群流寇这是洛川当前要做的。
洛川手上有一百名受过特训的士兵,虽然洛川不敢说自己手下的这些兵可以和后世的特种兵相匹敌,但是起码战斗力不是一般士兵可以相提并论的。自己的敌人则是战斗力丰富的五十余名突厥流寇,虽说他们装备不是很精良,但是他们的长处就是作战经验丰富、擅长奔袭作战、野战,这足以弥补他们装备不够精良的短处。
洛川既然打他们的主意,自然要全功,而且自己损失不能太大。一方面如果把流寇歼灭,自己却损失惨重,这也显示不出自己的能力来。再者,自己手上就这么点家底,要是就这么消耗完了,实在可惜。自己必须找一个万全之策来对付即将面对的这群敌人。
———
(这里先解释一下,像突厥、西夏、吐蕃等等少数民族虽然都有各自的语言,但即使是西夏、突厥的王公贵族都基本上说汉语,而不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一方面是因为汉族文化的强盛,这些蛮夷也大都崇尚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因为无论是金国还是西夏等少数民族都是在努力学习中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的融合,语言的融合,金代文化虽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中原的汉族文化,西夏亦是如此。金,夏,辽等少数民族政权中不乏汉族精英做其统治者的智囊,中原文化备受推崇乃至推行也不足为怪。当然,其中也有特例,那就是蒙古人。他们轻视汉人,在元代施行等级制度,汉人为最低级,所以汉族文化在蒙古族中传播还是相当少的。)
“牙胡(突厥语大哥的意思),前面发现了一队商队,足有几辆大车,车上满载着货物。”一个身着突厥服饰、络腮胡子的黑脸大汉冲着一名身形剽悍、面容刚毅的大汉说道。这一批人有五十余骑,这些人大都身形剽悍,身下的战马比起中原马匹来明显要高大不少。
他们身下的突厥战马所配备的马具还是很先进的。马衔均为铁制,成对使用。衔上有两个孔,中间系带。带扣为活扣,用铁、铜或骨头制成,能够调整带子的松紧。马镫一般是宽镫板、小革孔的八字形马镫。其中领头的那名大汉的马镫很是精致,马镫制作得非常精美,在环孔和镫板上镂刻花纹,有时还会镶上草木纹银错。
这些人身后大都背着弓弩,这些突厥弓一般用木头制成,把手和两端多用兽骨做衬子。弓臂一般长一米多,拉弓时两端弯曲成M形。所用的箭镞多为三角形的铁制三叶镞。镞叶上穿有小孔,箭镞的下方带有钻孔的骨球,射出后遇风发响,故称“鸣镝”。
这些流寇腰间挂着一些短兵器,大都是马刀、匕首和剑。马刀和匕首都做成直柄,区别在于前者厚重,后者刀锋有锲。突厥骑兵所使用的长兵器有长矛和马绊两种。长矛也是用铁制成,矛尖狭长成棱形,锋利无比,可以刺穿敌人的重装甲。
虽然这些人只是流寇,不是突厥的正规军(突厥铁骑),但他们的装备和突厥狼骑一点不差。如果洛川看到他们身上的装备不知道还会不会说他们的装备比汉军的差。
这股流寇已经在庆州府一带流窜了足有十几天,他们本来是突厥境内的牧民。因为突厥牧场减产,日子不好过。他们觊觎中原的大批物资,于是结伙流窜到中原劫掠。突厥人全民皆兵,有战争发生的时候牧民跃上战马就是战无不胜的突厥骑兵。没有战争,放下刀剑弓弩,他们就是牧民。这些牧民一生多数时间都在马上度过,因此他们骑兵的战斗力是汉军骑兵无法比拟的。当年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韬光养晦十数年,为的就是练出一支可以和匈奴铁骑相对抗的骑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