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石凤魁二占武昌(2)
2018-04-15 作者: 木吉他
第191章 石凤魁二占武昌(2)
“秦日纲、胡以晃是朕早期发现的两位人才,论资历、功劳、职务都应当封王了。”洪秀全就是喜欢封王,而杨秀清对封王却相当谨慎:“小弟总揽军政以来,还一直没有封过王。即万岁有此意,那就给他俩封王吧,只是给个什么封号呢?”
“朕希望顶天侯最终能带兵去增援北伐,主持捣毁妖穴,因妖穴古为燕国,那就封秦日纲为燕王吧;还有护天侯目前驻守庐州,如站稳脚跟扩大势力,朕希望他能北上占领河南,那就封胡以晃为豫王吧!”洪秀全给人封王是一套一套。
燕王主持西征没有石达开成绩好,再加之北伐援军覆没,林凤祥、李开芳又溃退到直隶东光县境内,北伐战事吃紧,杨秀清只得让石达开重新主持西征,命令秦日纲迅速带兵北上增援,担任北伐主帅。可秦日纲率军从浦口登陆后,在安徽舒城遇敌激战损失惨重,遂停止北上。
军政琐事让杨秀清心烦意乱,他越来越专横跋扈,凶狠暴戾,连接对部下和亲属施以重刑,许宗扬囚于东牢还算轻的,一八五四年简直就是杨秀清大耍威风的开始,五月因为秦日纲牧马人失礼一事,小题大做,杨秀清鞭打秦日纲、黄玉昆、陈承镕等一批高层人物,弄得黄玉昆差点自杀,甚至把石达开也牵扯了进去,硬是将牧马人五马分尸;稍后杨秀清又因为族兄之妻,不满夫妻分居大开杀戒,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杨秀清有一个族兄名叫杨元清,携全家参加了太平军,从广西一直跟到南京来。杨元清也是烧炭工出身,性情老实本分,既不会写也不会说,仗着杨秀清这个远房兄弟的关系,得了个指挥之职,负责东王府安全保卫。属杨秀清亲信之一。
杨元清之妻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吃苦耐劳,身体强壮,而又带几分泼辣,随军来到南京后她被安排在女馆工匠营里当裁缝。半干半稀的饮食她倒能适应,因为她穷惯了。只是一晃数年与丈夫分居,连面都难得见上几次,这是她感到难受难熬的。
和杨元清之妻有同感的还有一起工作的姐妹们,只是大家惧怕杨秀清权威敢怒不敢言。女人在一起话多,难免谈起男女同房之事,逗起了女人们一片春心。
大家都希望东王能取消男女禁忌,让人们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所以就找到杨元清之妻,请她作为代表为大家请愿。妇女们七嘴八舌道:“嫂子,在这里你可是最有发言权了,你是东王亲戚说话方便,东王总要听你几句吧!”
“嫂子,这是为大家作想啊!牛马都有发情期呢,人总不能长期害相思病吧!”“嫂子,听说最近东王又弄了个小老婆,他们王爵可以三妻四妾,我们贫贱夫妻怎么就不能同房呢?”
“嫂子,我们年纪都不小了,总不能就这么长期守活寡,你就代表姐妹们去说说吧。”
妇女们在一起谈起这事,有时比男人还直率,杨元清之妻大受感染决定为姐妹们去伸张正义。在一个探亲日里,她来到东王府见到了丈夫,可是他们不能单独会面,更不可能偷偷过夫妻生活。在大众场合下夫妻两个只能深情相望。
杨元清之妻对丈夫道:“我受姐妹们委托请求东王取消夫妻分居,你带我去见东王。”杨元清以为是一件小事就带着妻子去见杨秀清了。
杨元清之妻见了杨秀清说明了来意。杨秀清立即回绝道:“战争特殊时期,军队严禁男女混杂。”
杨元清之妻也不示弱:“你们王爵三妻四妾,我们百姓就不是人吗?”
“出去!”杨秀清发怒了。杨元清急忙拉妻子走,其妻撒泼道:“我就是不出去看你把我怎么样?你当大官了就六亲不认了,做了那么多不尽人情的事,是要遭天谴的。”
杨秀清为此怒不可遏,命令武士将她拖出去斩了,并将杨元清削职为民。
同年夏天因湘潭惨败杖责张子朋和韦昌辉,这在前面已讲过了;后又发生韦昌辉族兄与杨秀清同庚叔争房一事,又出现五马分尸惨景。以上事件本书将择机描述。至于其间被严惩的无名人士那就不胜枚举了。
这次韦昌辉挨打三百杖,已经成了一个重伤员,需要一段时期的调养恢复,杨秀清干脆让他休息养伤,所有军务索性由东王府一手决断。
杨秀清不是神仙。他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他时常听取谋士们献计献策,这一次又和李寿春、侯谦芳谈论目前军事形势,研究对策。
李寿春道:“北伐先遣军失败,林、李、吉三丞相均被妖兵分割包围,不仅无法捣毁妖穴,而且自身安危难保。如此百战之师竟然无法取胜,可见妖巢防御坚固,援军覆没也在情理之中。东王再派燕王带兵增援北伐,只是燕王败而气馁不肯再冒风险,东王对北伐已尽力了。”
侯谦芳也是一个口气:“只是可惜了林、李、吉几位猛将,如果能将他们救出来就好了。”
李寿春道:“现在也只能听天由命,凭着几位猛将的智勇,何许还有生还可能。”
杨秀清也有同感:“二位说得有道理,现在看来北伐犯了麻痹轻敌错误,断送了我天国最精锐部队,本军师觉得北伐已是一个无底洞,就目前形势看只有暂时放弃北伐,一意西征巩固长江一带成果。”
杨秀清于是将精力都放在西征和天京保卫战上。
话分两头,年初韦志俊、石凤魁带兵攻占汉口、汉阳及附近州县已有四个月,武昌近在咫尺,隔河相望,就是因种种原因没有打下武昌。清王朝湖广总督衙门仍然设在武昌城内,还在指挥着各方力量与太平军抗衡,利用长江天险死守武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