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超战兵王 > 第83章 曾经的明珠王

第83章 曾经的明珠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83章 曾经的明珠王

2018-04-15 作者: 司徒南

第83章 曾经的明珠王

轰!

林洛差点从座椅上弹起来。

1842庄园?

林绣图?

一连串的字眼,让林洛神色变化,差点失态。

而最前方,正襟危坐的气场女王董画芝,眸中也难免闪过一丝动容神色,朝台上望去。

礼仪小姐端着托盘,盈盈走来。盘中,正静静躺着一个纯手工订制的牛皮记事本。微微泛黄的封面,和磨去了四角菱角的角面,凸显着记事本的悠久历史和曾经主人一次次翻动留下的痕迹。

“林绣图,是谁啊?他的一个破本子,和国母有什么关系?”大厅内响起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声。都没有丝毫的顾忌,声音响亮地议论着。

这些声音,落入林洛耳中,却没有引起他的不悦。

是啊。

二十多年了,自从父亲选择入燕京,再到十八年前的彻底消失。整个明珠,早已没有了他的传说。曾经的豪门,如今朱门紧闭、杂草丛生,哪会有人记起。

这就是现实。

这就是历史的轨迹。

哪怕是伟大的王朝,都会泯灭在历史长河中。何况只是一个豪门。

今晚在场的名流权贵,多发家于近十年,罕有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是一方富贾的。而即便二十多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事业,但又有几人能触及到林绣图所在的那个层面?

不过,有个人却是例外。

这个人就是董画芝。

她几乎是听着林绣图的传说长大的。当然,也是听着他的骂名,从牙牙学语长到如今祸国殃民。她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和这个姓林的男人,以及他那从未谋面的儿子,绑在了一起。

这些天来,她逗留在明珠,就是为了得到这本札记。

她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位让燕京四大世家都沉默的男子,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商策!”台下疑惑的宾客们,纷纷发问道:“这个叫林绣图的男人,和国母有什么关联?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就住在隔壁1842号庄园吗?”

“可几乎所有的明珠人都知道,这1842号庄园,早已荒芜了20多年!”有宾客继续说道。

没错,几乎所有明珠人都知道1842荒芜了20年。却就是没有人知道它曾经的历史。那些上位者们,几乎保持着同样的默契,居然向世人提起这么个人。

有关他的消息、有关他的历史,似乎一夜之间,被一股无形的势力一下抹去。

“各位稍安勿躁!”商策淡然一笑道:“能拥有1842号这样的豪宅,想一想就知道不简单。不过,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枚记事本,是国母宋信龄曾赠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出言一出,全场沸腾。

什么?

这手中制作的牛皮记事本,出自宋信龄?是宋信龄买来这些纸张,让后一针一线亲手订制?

如果真是这样,可就了不得了!

国母是何等的存在?是这一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女性之一。这林绣图该何等了不得,才会让她亲自动手,制作这么一件礼物?

这礼物虽小,情义可非比寻常。

“不可能吧?”有人质疑道:“国母何等声望,怎么会给他送这等珍贵的礼物?商策,金玉拍卖公司不会是为了噱头,故意造假的吧。”

深知宋信龄故居历史的权贵们,也开始质疑起来。

有位穿着一身白色西装的富态老者,声音铿锵有力道:“据我所知,这位林先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人。国母居住和工作在这里的15年,是1948-1963年。那时的林先生,最多也只是10多岁的小孩,国母会给他亲手订制这么个记事本?看这本子的样式,明显是给成年人用的。这时间,根本就对不上。”

商策伸出手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话锋一沉道:“各位先静一静,对于这枚记事本的历史,我也和大家有着一样的疑惑。不过,没关系,我们今晚请来了专门研究宋信龄一生的权威专家。在座参观过宋信龄故居的人,对这位专家应该都不陌生。他就是常年工作在故居中的文先敏老先生。”

一位耄耋老矣的白发老人,身形硬朗地走了出来。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却没有摧毁他的意志。他的身体依然健康,精神也非常饱满。

他一丝不苟戴上专业的白色手套,拿起手中的记事本道:“这枚记事本,我已经研究过,的确出自宋信龄女士之手。我原本一直想把它收录在宋信龄故居中,作为一件藏品。但这本札记的内容,实在太惊世骇俗,难以让宋信龄女士的身份等同起来,自能作罢。”

他小心翼翼翻开札记扉页,数行有着宋信龄独特笔迹和书写习惯的蝇头小楷,从扉页上呈现出来。

“麻烦摄影师把这行字投到大屏幕上。”一旁的商策连忙道。

立即,这行字被投到大屏幕上,呈现到每个人的眼中。与此同时,屏幕中还出现了一篇早已准备好的宋信龄信稿原件影像。

两种字迹一对比,简直是一个模子中印出来的。

扉页上,写着这么一行字。

“丰子恺先生于是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林公子当世人杰,仅以此言赠之。宋信龄1979新年。”

在宋信龄赠言的一侧,是这本札记的主人回话。字如狂风、气势磅礴,像是股滔天戾气在字里行间席卷而出。

可惜,在座的宾客几乎都没有注意。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宋信龄的字迹上,生怕错过一字一词。

但有两个人注意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