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反董联盟
2018-04-15 作者: 时间的齿轮
第7章 反董联盟
袁绍被董卓任命为渤海太守之后,冀州牧韩馥一直防范着他呢(渤海郡属冀州所辖),袁绍想联合天下豪杰共同反董,但被韩馥牵制,未能起兵(韩馥的冀州牧是董卓给的,但这家伙是墙头草,后来他看袁绍势大,就倒向了袁绍)。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封为车骑将军!当时曹操为奋武将军(不知道谁封的,没说),也参加了反董联盟!
这里要说明的是袁绍何以以一太守的职位坐上盟主的宝座,你看其他的什么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官都比他大!我们大都认为,那是因为袁绍他们家四世三公啊,袁家门生故吏!这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袁术也是袁家的人啊,为什么当时是后将军(位在上卿之下,金印紫绶)的他就没当上盟主呢(不过这后将军很有可能也是自封的)?这就不得不从袁绍其人说起。
《三国志》说:“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袁绍这个人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长得帅(姿貌威容)!这一条在古代那是很吃得开的,中国古代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这么说:“相貌决定命运!”(就是在现代,你长得帅也吃得开嘛!做做偶像明星,当当模特儿)
第二、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折节下士)!这就是说他的人品,我们撇开他以后的种种错误和失败,客观的来评价他,可以看出他还是很不错的!单从他对董卓的态度与对刘虞的态度(下面会说到)来看,至少他比袁术要好的多(袁术是反对袁绍推举刘虞做皇帝的,因为他自己想做皇帝)!
所以有此两点,才能有“士多附之”的结果!
还有要说明的是公孙瓒是没参加反董联盟的,《三国演义》上说他参加了那是不正确的,所以《三国演义》说刘、关、张跟随公孙瓒参加反董联盟也是虚构的!那么“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就更是没有的事了!至于刘备有没有参加反董联盟,《三国志》上是没记载的,裴注引《英雄记》提到过一句“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我们前面提过,刘备怒鞭(不能肯定是不是鞭)督邮之后,是弃官而去的,后来他做了高唐尉,后又做了高唐令(怎么做的史书没讲),所以反董联盟他即使参加了,也最多是个县令!
至于幽州牧刘虞(我们以前提到过),他虽然没参加反董联盟,但他是亲袁的,后来袁绍与韩馥多次拥立他为皇帝,他都坚决不受!韩馥等人又请求刘虞主持尚书事务,代表皇帝封爵任官,刘虞仍不接受,打算逃入匈奴将自己隔绝起来,袁绍等人这才作罢。董卓对刘虞采取的也是拉拢的策略,他任命刘虞为太傅,但因为道路阻断,使者和诏书无法到达。刘虞这个人是非常贤明的以前,由于幽州境外是边远地区(幽州主要就是现在东北和河北部分地区,你看看它周围那都是些什么人啊?有东胡系各少数民族,什么乌桓啊,鲜卑啊,还有匈奴系各少数民族,此外还有高句丽等等!)所需费用很多,每年都从青、冀二州所交的赋税中拨出两亿多钱,来补助幽州。这时,各地的联系都因战乱而断绝,补助也运不到。刘虞身披破旧衣裳,脚穿草鞋,进餐时只吃一个有肉的菜,为政宽厚,劝导督促百姓从事农业、桑蚕业,开放上谷郡的胡市,与胡人交易取利,发展渔阳郡的盐、铁生产,使百姓欢悦,粮食丰收,每石谷价只有三十钱。青州、徐州的士人和百姓为了避难来投奔刘虞的达到一百余万人。刘虞将他们全部收留,加以安扶,为他们安家立业,使这些人都忘记自己是流亡在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刘虞当了皇帝,可能汉朝的历史能再延续长一些!
这里我要说下,我刚才提到的高句丽与高丽是不同的。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高句丽是中国的政权还是朝鲜的政权现在是有争议的,因为他有很大一部分领土在中国东北,前400年的政治中心在现在的吉林!而且后来高句丽与曹魏之间还发生了战争!公元244年,曹魏摧毁了高句丽的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最后,高句丽是在公元668年,被唐王朝灭掉的!而隋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东征高句丽失败有很大的关系!而高丽是高句丽灭亡后250年三韩人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的国家史称王氏高丽,王氏高丽名字起源于高句丽,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领土95%以上不重合,语言不同,历史年代跨度过大(超过250年的差距),所以,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地方政权(现在中国专家的看法)!我们以前把高句丽与高丽混为一谈,只要的因为受《宋史》的错误记载所影响!所以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修史正确性是要摆在第一位的!
还有反董联盟里的其他人我们也来说说。冀州牧韩馥,刚才说过了墙头草,他负责驻守邺城,供应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孔子的子孙,他最擅长的是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清谈高手,能把枯木给说活了,你说多厉害,去茶馆做说书先生是把好手,去《百家讲坛》露一手估计也能红),他驻军在颖川!兖州刺史刘岱,裴注引《英雄记》说:“岱孝悌仁恕,以虚己受人。”说明这人道德品质是很好的,后来他是被黄巾余党杀害的!还有要说明的是兖州刺史刘岱与曹操部将刘岱,同名同姓同字(字公山,同字应该也是记载错误,应该没这么巧的事),但并非同一人。《三国演义》将此二人错当成同一人,因此在书中两人的事迹多有混淆。河内太守王匡与袁绍以前驻守河内。陈留太守张邈,《三国志》上说他“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评价很高啊)!东郡太守桥瑁,《资治通鉴》说就是他“诈作京师三公移书”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然后才成立的反董联盟!山阳太守袁遗,据《典论》说,曹操给他的评价很高啊:“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曹操)与袁伯业耳。”济北相鲍信,他与曹操亲近,后来为救曹操而死,其子鲍勋后来官至宫正(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次官,因御史大夫多不设,所以此职位相当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代理检察长职务)!
还有名将皇甫嵩,他在平定黄巾起义后,统兵三万驻扎在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伏波将军马援、班氏父子的故乡)。京兆尹盖勋秘密与皇甫嵩商议讨伐董卓。正在这时,董卓也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的长史梁衍向皇甫嵩建议说:“董卓在京城抢掠,随自己的心意废立皇帝。如今征召将军,大将有性命之忧,小则会受到羞辱。现在乘董卓在洛阳,天子到西方来,将军统率大军迎接皇帝,然后奉皇帝之命讨伐叛逆董卓,向各地将领征兵,袁绍等人在东边进攻,将军在西边夹击,这就能生擒董卓!”皇甫嵩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接受了征召,动身去洛阳。盖勋因自己兵弱不能独立,也回到洛阳。董卓任命盖勋为越骑校尉。河南尹朱俊对董卓分析军事形势,董卓轻蔑地说:“我百战百胜,胸中自有主张。你不要胡说,否则你的血将玷污我的宝刀!”盖勋说:“从前武丁那样圣明的君王,还请求别人提建议,何况象您这样的人,竟要封住别人的嘴吗?”董卓于是表示歉意。
这里要说明的是皇甫嵩当然没参加反董联盟,因为反董联盟在东部,而皇甫嵩带兵在西,还有名将朱俊这时在京城做河南尹,自然也不可能带兵!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劝皇甫嵩讨伐董卓,皇甫嵩都没同意,而去京城述职,我以为那是由他的人品与性格决定的!让他进京述职虽然是董卓的主张,但诏令是按照皇帝的名义发出!以他那一根筋的性格(跟他叔一个样),那他明知这是董卓的意思,也毅然决然会进京!于是,董卓易如反掌的解除了皇甫嵩手中的兵权!还有我们从上面的描述,可以了解董卓残暴背后的另一面!以我们一般对董卓的了解,在盖勋对董卓说出那样的话之后,董卓肯定会把他杀了,可事实却是董卓对他表示歉意!可能有人看到这会大跌眼镜,但这确确实实是《资治通鉴》上记载的!事实上,董卓对名士表面上还是比较尊重的,比如大名顶顶的蔡邕(蔡文姬他老爸,东汉着名文学家、书法家)。“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在董卓死之后,蔡邕为董卓难过,被王允看到,王允将蔡邕下狱,后来蔡邕死于狱中!董卓重名士,主要是因为他要依靠这些名士维护他的统治,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还是能给人起码的尊重的,他能权倾天下也不是全靠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