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他趋炎附势那就更不知道是从那得来的了。《三国演义》上说华歆本来是豫章郡太守,孙策平定江东时投降孙策。后来孙权用顾雍之计,派他前往许都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此后华歆就一直留在曹操身边。曹操废伏皇后时,华歆亲自带领士兵进入皇后寝宫抓捕伏皇后。曹操死后,华歆又同王朗等曹氏旧臣威逼汉献帝让位给曹丕。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上的说他是个趋炎附势的人那还有点道理,因为他威逼汉献帝让位给曹丕嘛!
那我们就来看看华歆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中,陈寿写道:“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说明华歆做太守时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官民被他感动而爱戴他。)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原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人家为他送行,他表面收下,后来一一奉还,他不当面驳他人面子,说明他一不贪财,二能为他人着想,考虑事情周到)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当时华歆官居司徒,他平素就很清贫,朝廷给他是俸禄和赏赐他都去救济他的亲戚、朋友了,家里一担粮食的储备也没有。当时的俸禄那不是钱,就是粮食啊,司徒俸禄有两千石,而且司徒是管人事的,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长,你说这官他要是贪,那有多少油水可捞!这充分说明他的清廉!)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徵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於宁。帝不许。”(他多次举荐管宁,后来他做了太尉,还想把位子让给管宁,但皇帝不许!太尉那就是三军总司令啊,多大的官!你说要是那个割席断交的故事事真的,管宁这么对他,他却反过来这么对管宁。随便换个人,有几个能做到?这充分说明他不忘旧友,是个值得交的益友啊!)
《三国志》裴注引《华峤谱叙》说:“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群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帝大悦,遂重异之。”(在曹丕篡汉的时候,华歆和陈群不像其他大臣那样面露喜色,曹丕问陈群怎么回事,陈群用我与华歆都是汉旧臣心喜不行于色胡混过去了。说明华歆与陈群对曹丕篡汉也不是十分赞同的。而且裴松之在这里没有提出异议,说明他也是赞同这个说法的,因为一般他要是觉得这个记载不合情理,他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的!)
通过《三国志》上的这些记载,我们知道了在历史上华歆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历史上的华歆和故事里的华歆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这我们就不得不从我国古代的忠君思想说起了。在中国古代,忠、孝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特别是在汉代,汉代的选官制度叫征辟察举制(科举制是在隋朝才有的),征就是皇帝征召贤人,辟就是大臣推荐贤人,但征辟所得的贤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人当官靠的就是地方的从下而上的推荐,而推荐的主要标准叫“孝廉”(主要看你这人对父母孝不孝,至于廉还没当官这么看得出。)。古代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家对父母孝顺,做官后才能对皇帝忠诚。所以汉末时对这个忠、孝是看得非常重的。而我们的华歆,他起初在汉朝廷做官时,冀州刺史王芬想废了灵帝,要拉华歆入伙,他没同意(不是他不想,是他认为王芬这人不行,跟他一伙肯定倒霉,说明他不忠于汉室)。后来王芬的计划果然失败。灵帝死后,华歆先后在何进、董卓、袁术手下做过事,后来他投靠刘繇做了豫章太守,孙策进攻豫章时他又归顺了孙策。后来曹操想要华歆,曹操就问孙权要人(当时孙策已死),华歆糊弄了孙权两句孙权就放他走了(说明他不忠于孙吴),后来华歆在曹魏官居太尉。虽然他主子换了一个又一个,但这在当时本是稀松平常之事(君不见刘豫州?),和后世对他的评价并没多大影响!
那又是什么事是他名臭后世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部巨着《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中提到:“(曹操)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收后玺绶,以尚书令华歆为副,勒兵入官,收后。后闭户,藏壁中。歆坏户发壁,就牵后出。”(曹操叫郗虑和华歆去捉汉献帝的皇后伏皇后,华歆砸门破壁,把皇后拖了出来。)这件事因为《资治通鉴》中记录了,所以在《资治通鉴》成书以后,华歆基本就被定性为奸臣了,《三国演义》也采用了这个说法,所以从此华歆的坏名声就人人皆知了!但是在《三国志》以及裴注中都没有这个说法,所以这种说法也就有待考证!希望有关专家考证后还华歆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