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欲择何人辅为将
2018-04-15 作者: 林半峰
第十一章 欲择何人辅为将
诸葛亮的心思,刘琮和贾诩都猜出几分。然而此事是否可行,却要好好琢磨一番。
不可否认,这个提议还是很具有诱惑力的。众所周知,自荆州入蜀,关山阻隔,道路难行,虽有大江相连,逆流而上却很是艰难。若是能有一支偏师入蜀,对于将来策应大军攻取益州,其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为过。然而这个将来,又是多久?
攻取江东绝非一朝一夕可得,刘琮估计至少要用两到三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深入益州的偏师,能坚持下来吗?更何况偏师孤悬在外,又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对于统帅和军师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军师以为如何?”刘琮并没有急于回答诸葛亮的请求,而是对贾诩问道。
贾诩自刚才诸葛亮提出建议之后,便一直蹙眉思忖,此时闻听刘琮相询,便抬头说道:“或可一试。”
在与诸葛亮的接触中,贾诩也逐渐认识到,这个年轻人颇有才华,必不甘居于人下,早晚是要一飞冲天的。与其压抑其才,不若给他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眼下虽然以江东为主,但不妨遣偏师入蜀,且看诸葛亮能在益州开拓出怎样的局面。
他这么一说,刘琮也意识到,这未尝不是个机会,正如诸葛亮所言,不成亦可回转荆州嘛。关键若是能在益州坚持下去,等于插了把尖刀,只需时机一到,用力一插……
“此事孔明还需详细筹划,拿出个方略来,然后再议。”虽然已经有了决定,但刘琮并没有直接表示同意。毕竟事关重大,刘琮不想打无准备之仗。
诸葛亮见状,立即点头应诺。他此时心中颇有些激动,不过面上还是保持了一贯的从容。
至此议题便又回到了如何攻取江东之上。贾诩所言只是初步构想,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很多,必须详加考虑。比如水军东进,就要考虑在何处可能遭遇敌军,在何处可立水营屯守。而陆上黄忠所部,皆为轻骑,只有少量炮车营,这样的前锋如何攻城?哪些城是必须要攻克,哪些是可以先放置一旁无须理会的?
非只如此,刘琮集结大军亲征,都需要哪些将领部众跟随,在何处集结,何时出发,粮草如何集中,如何囤积,如何转运,桩桩件件,都少不了诸人出谋划策。
开始的时候大伙儿还能在席间安坐,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都渐渐围拢在刘琮几案之前,就着悬挂在木架上的巨幅地图,加以说明阐述。
诸葛亮很少参与到讨论之中,他埋着头奋笔疾书,将众人所言,皆记录下来。在他身边,则是同样年轻的庞统,为其拾遗补缺,转述缺漏。
“现在是四月中旬,五月初发兵,正值盛夏,为节省诸军体力,还是顺流而下为宜。”徐庶愁眉紧锁,语气颇有些低沉。他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平日管理大军已经很是操劳,如今要出兵东进,需要他考虑和谋划的事情就更多了。
刘琮点了点头,说道:“夏口船场,今年又新建成了数百战船,想来当也足用。”
“民间船只,亦须征发用以运粮。”徐庶补充道。
贾诩从旁说道:“各郡郡兵,也要抽调精锐,以补用兵不足。”
说起这个,贾诩便觉得是时候清理郡兵了,稍一思忖,接着对刘琮说道:“清军之事,当可实行。”
“可是时间紧迫,只怕来不及吧?”刘琮皱眉问道。
“不然。”贾诩摇头道:“可先选拔悍卒,编入诸将所部,不一定要全部集中,单独成军。以战代练,不正是将军最先提出的吗?”
刘琮想想也对,自己太急于求成,反倒背离初衷了。现在形势有所变化,当然应该先选拔精锐补充各部,然后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陆续清理残余私兵部曲,没有必要一步到位。
“就按军师所言。此事……”刘琮转过头,对陈宫说道:“还要公台相助啊。”
“我?”陈宫很是诧异,下意识的反问道。他没想到刘琮会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来做。不过很快他便醒悟过来,以自己的身份才是做这件事最为合适的。
见陈宫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刘琮便不再多言,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舒坦,响鼓不用重锤嘛。
“此次用兵江东,诸位一定要谨慎以待。孙策虽亡,但孙权有张昭、周瑜等人辅佐。此二人皆睿智英杰之士,不可小觑啊。”刘琮环视诸人,郑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