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均德听到高鸿信说的那么严重,不太以为然,然后说道:“鸿信,你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了,虽然说纪律不好,但是可以慢慢调整,不至于说万劫不复吧。”
高鸿信看高均德的表情,觉得应该再说的明白一点,就接着说道:“叔父,你别小看这军纪的问题,侄儿阅读史书,发现喝多起义军最后的失败都与军纪败坏与直接的关联。包括唐末的黄巢,明末的李自成,他们够强大吧。他们的队伍从西打到东,从南打到北,并且都在关中建立了政权,并且还称帝了。当时他们也是风光无限,但是一旦强生到了极点,也就意味着衰败的开始,并且衰败的极其迅速。其根本问题就是在前期的军纪没有明确,只是胜利的表象给掩盖了下来。一旦全局失利,队伍就会迅速离散,举事就会崩坏。虽然说他们的迅速衰败也有其他的重要因素,但是军纪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一直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是王者之师,才会得到百姓的支持,进而取得天下。”
高均德听完高鸿信说完,也意识到了军纪败坏的严重性,转头对高均平说道:“均平,你去宣布我的命令,杀人者,斩;**者,斩;劫掠者,斩。”
高均平回到:“是,大元帅,我马上去。”
说完就去城中宣布命令了。
高均德接着问高鸿信道:“鸿信,我听你说,黄巢和李自成的军队还有问题,是什么问题?”
高鸿信看着高均德询问的眼神,答道:“其他的一些问题是各朝各代起义军最开始都有的问题,只是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解决了的就一遇风云便化龙,没有解决就死无葬身之地。至于他们存在的问题,其一就是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就没有稳定的后勤基地,就没有发展的后劲,传统的流寇作战都有这个问题。还有就是他们缺乏长远的战略,作为后续发展的指导。就像唐朝当年扫平天下的策略是先攻略关中,在稳定西北,然后进取中原一样,就像朱元璋当年遵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一样,只有有了大的战略,才会按部就班的一步步朝着目标努力,而不会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的,看似一直在打胜仗,很强大,其实都是强弩之末,最终肯定会败得很惨。”
高均德有些震惊的看着高鸿信说道:“鸿信,这些都是你想的?”
高鸿信看着高均德的表情,听着他的问话,心里不由想到:“作为后世人,那么多讲座与论坛不是白看的。”嘴上却说道:“这些都是我看史书,然后自己想的,我说的对吗,叔叔?”
高均德看着脸上挂着淡淡笑容的侄子,不由得感到一阵欣慰,自己对他的培养看来没有白费,自己没有辜负大哥与嫂子的期望。侄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是真长大了。接着高均德笑着说道:“鸿信,你说的很好,以后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随时跟叔叔说。”
接着转头对着张修远等人说道:“你们以后也要多看书,多思考,要和鸿信学习。”
张修远几人,立马说道:“是,我们知道了。”
“鸿信,那你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吗?”高均德接着问高鸿信道。
高鸿信想了想说道:“起事要有远期的战略,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就像关中之于李唐,江浙之于朱明一样。我们首先得要选择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并且要打退清军的围剿发展壮大。然后才能谈的上战略,才能按照战略发展。就本质而言,根据地的选择也是一种战略。”
“那你看我们把哪作为根据地合适呢?”高均德紧接着问道。
高鸿信答道:“我通过综合考虑,觉得最合适我们的是关中。”
高均德问道:“关中是不是有点穷,有点偏?”
高鸿信说道:“不能只想去繁华的地方,繁华的地方最容易消磨斗志。江南是繁华,也不会有缺粮的危险,但是那里是清廷的财富所在之地,大运河的起点,漕运是清廷的命脉,谁要是占领了那里,就是众矢之的,清廷会不遗余力的剿灭。但关中就不一样了,虽然环境可能不比江南,甚至连湖北湖南都比不上,对于满清朝廷来说这里虽然重要,但相当于东南还是略差一筹的。如果有人在东南闹起来,我们在关中的压力就可以小多了。只要我们站稳了脚跟,到时候我们进可以经略山西、河南、湖广、四川,退可以据关自守,如果可以的话还能开拓西北。但是现在说这些都为时过早,毕竟我们要去襄阳与其他两路义军回合。”
高均德认真的听着高鸿信说着,知道他说完,高均德仍在沉思,高鸿信也没有打扰高均德,过了好一会高均德说道:“你说的很好,但是你最后说的很对,我们必须要与其他两路义军回合,毕竟是商量好的,而且也必须和他们商量一下以后的发展问题,毕竟以后可能会在一起战斗,如果他们要是有别的想法的话,只能在商量了。”
高鸿信早料到会是这样,只能无奈的说道:“也只能先这样了,不过如果情形不对的话,我们也不能一条路陪他们走到黑,毕竟是这关系到我们的身家性命。”
高均德说道:“嗯,我记得了,你们自己找房间好好休息一下吧,我们随时可能南下与其他两只队伍汇合。”
高鸿信几人告了声“是”,就都去找房间休息去了。
高均德看着子侄们离去背影叹了口气,在心里说道:“我们还是要考虑圣教的发展,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