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公听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想着自己伴随赵雍多年,支持他与赵业对抗,助他灭胡,到最后,却要被他收回封地,取消世袭,太子不正是待他如泥土,那他自当可以把赵雍当成仇人,所谓反君,也是因他无义在先。想到这里,代公理所当然起来。
接着,又一贤士提出君臣关系应当如师,如友,这一学说得到大多士阶层贤士的赞同。
大殿争论不休,一个白须老者,站了起来,大声言道: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此老者还举了前例,“商汤有伊尹,齐桓公有管仲,正因君主的无为,才使君臣上下一心,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老者一提出,遭到不少人的反驳,甚至讥笑。
赵雍对于众人的发言,从不表示意见,即使他自己也从不认同,放眼大殿上百号人,数十位贤士,居然没有一人之言深得他心,赵雍心里不仅有些失望,他突然想起了孟蝶,只有她敢在他面前谈法,嘴角不仅露出一丝讽刺的笑容,暗忖,众贤皆不如一妇人,也不知,此刻的她又在做甚?
瞧着赵雍陷入思绪当中,代公清咳一声,代姬慌忙看向他,见他眉目一挑,示意快快行动,代姬扯了扯宽大的衣袖,正时,一位侍人端着酒壶而来,代姬立马接过,把一颗药丸悄悄的放入了其中,随即为赵雍斟酒。
赵雍似乎毫无查觉。
赵雍正欲饮之,殿内又有一人站了起来,朝着赵雍揖手道:
“下臣以为,君臣之道,理应用法处之。”
赵雍止酒于唇边,眼神一闪,抬起头来,只见言语之人,乃十二,三岁的少年。众人皆愣。
这时,一华服贵人急忙上前,欲拉扯少年入坐,并向赵雍揖手道:
“太子莫怪,此乃吾儿,年满十三,初入士,不懂规矩,胡言乱语……”
赵雍挥手制止贵人的言语,颇为好奇的朝着这位少年言道:
“汝但且言来,何为依法处之?”
少年见着受到太子重视,脸上颇为得意,瞧了瞧他的父亲,高声言来,他的声音还透着一股子幼气。
“昔日,晋之分,齐之夺,皆以群臣之太富,燕,宋两国之君受弑,也皆如此,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臣在其侧,以图其国,诸侯博大,天子之害,群臣太富,君主之败也,故以君臣之间必依法处之。”(注:选自韩非子)
他说,晋国分家,齐国夺权,燕国,宋国的君主受害,都是因为大臣强大所至,大臣强大了,君主必然会衰败,所以,君主对大臣应依法办事,不论贵贱。
这就是赤裸裸的损害了贵族了利益,是对“刑不上大夫”,最有直接的驳斥。
少年的话引起在场众多老贵族们一阵‘讨伐’之声。他们气得脸红脖子粗,纷纷申讨起此少年来,而其中最为严厉的要数代公,少年之言,似乎正中他的要害。
少年怒眼一瞪,也不服气,还欲反驳两句,却被他的父亲死死捂住了嘴,两父子就这样拉扯着。
殿内一时有些混乱,连乐声也停止了演奏,乐师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赵雍瞧之,突然哈哈大笑,众殿顿时安静了许多,只听赵雍言道:
“大殿争辩,不必在意,诸位继续饮酒。”
言毕,乐声又起。
代公拂袖就坐,转眼瞧见赵雍持爵饮酒,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呆了呆,直到赵雍放下了酒樽,还未收回眼神。
代公的眼神太过直白,赵雍朝他看来,微微一笑,言道:
“代公可有言?”
“无,无。”代公结巴而道,额上己渗出了汗水。
赵雍又转向大殿歌舞,表情无异。
然,片刻时间,赵雍脸色突变,口吐鲜血,却是一头载倒在几案上。
众人皆惊,不明其理,瞬间反映过来,接着又是一片慌乱,
“太子,太子…..”
众人纷纷扑上前来,查看情况,代姬立马扶起赵雍,见他满脸是血,了无生息,大哭。
大殿乱成一片,几案被踢倒,酒食四处洒落,一片狼藉……
众护卫持剑上殿,以为有刺客做乱,见着太子倒下,四处张望,立在原地一时无了注意……
这时,代公抖抖了衣袖,急急的走上前来,瞧了瞧赵雍,用颤抖的手用放在他的鼻端,片刻又缩了回来,随即大声哭道:
“太子去也,太子去也……”
众人又是一惊,随后跟着大哭起来,并纷纷下跪于地,有的实在不敢相信,面面相觑,这时,又听大殿上有人高呼,
“有刺客,太子嘴唇发黑,分明是中毒而亡……”
此人的话还没有言完,外面一片火光,打斗声四起。
随着冲进好些蒙面的剑客,见人就砍,护卫持剑相博,顿时,整个大殿混战在一起,鬼哭狼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