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说大明王朝的海禁,这也是官家或者说当权者把持着的权力者的游戏。在大规模禁止民间资本涌入海洋的同时,大明王朝的当权者和其附庸却暗中用垄断海上贸易的形势来敛财。别说探索或者开拓,也别说规模化和制度化,在见不得光的暗箱操作下面,这种和走私没有什么区别的海洋活动,最终把大明王朝的海上力量瘫痪成摆设。
朝廷上下几次三番拿开海禁讨论,最终的结果是大明王朝从皇帝一直到大臣连一个真正想要派出自己的船队,主动走出去购买贩卖物品的人都没有——永乐年间郑和航海的壮举,是自己放弃中断的,也怪不得别人。
政治经济交给了一群只会研究孔孟之道的腐儒也就罢了,这个王朝在建立之后,那冠绝天下的盖世“武功”呢?随着老一代打天下的人逐渐故去,这个王朝开始在宋代重文抑武的基础上,继续越走越远。宋朝是在针对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反思中略微极端了一些,大明王朝玩的花样那叫一个变本加厉。
打仗的时候,指挥官后面要跟个文官,文官旁边再坐上一个太监……汉民族的对内和对外战争,包括生死存亡的灭国之战,指挥部里的决策者,地位最高的是个残疾人妖,第二高的可能是个文学家,然后才是真正的军队指挥官——坦白一些说,这个军队指挥官的专业程度也太好评价……
理由嘛,就要从另外一个制度说起了:大明帝国在朱元璋时代拟定了一个近乎于天才的管理体制,户籍“传承”制度。这不是开玩笑,确实是户籍和传承这两个词。大明王朝明文规定,工人的孩子继续当工人,军人的孩子继续当军人。你说这样沿袭下来的军队,战斗力究竟如何,谁能准确的预测呢?
诸位可能这辈子就没听说过如此铁的饭碗,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已经决定了,要继承父辈的遗志,继续接过父辈手中的工作,一辈子一辈子的干下去。如果想要改一个职业,还要进行复杂的脱籍流程。
具体一些,如果工匠的子女想要读书靠公务员,原则上是不允许的,要进行脱籍手续,并且满足条件之后才行。拟定这个制度的绝对是个“天才”,他让汉民族从此走上了和谐展的快车道,飞快的向着历史的悬崖飞奔而去。
重文抑武这种决策恬不知耻一些还可以说是总结前朝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户籍制度可是从元朝那里原汁原味学来的,有多让汉民族绝望,也就可想而知了吧?
说完了大明王朝开国之后种种奇葩的政策,再说说明朝内部那些没完没了的勾心斗角。有明一朝的历史,从永乐皇帝的航海家郑和一直到被崇祯皇帝干掉的九千岁魏忠贤,总之有无数的太监名留史册,似乎就没有哪个朝代的太监有这么高的水准,能够选的如此超凡脱俗,每一个都能做到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