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晚风,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繁华而喧闹的会稽城。
戏志才代替张帆前往吴郡祭奠陆康,然后回到会稽向张帆复命。张帆随口寒暄:
“辛苦了,一路上还顺利吧!”
“多谢主公关心,非常顺利,一切都办妥了。”戏志才迟疑了一下说:
“不过主公,恕我多嘴一句。虽然您打压地方豪强的战略无疑再英明不过,可是似乎没必要这么操之过急,咱们完全可以徐徐图之,这样反弹无疑要小很多……”
“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惜时不我待。我之所以这么急匆匆的处理搬迁事宜,也是和我接下来的一项大计划有关——”,张帆捡起桌上的一叠纸递给他说:
“既然现在江东豪族都搬迁的差不多了,该是时候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了。这是我写的计划书,也是你这次回来之后的新任务,你先看看吧!”
戏志才认真浏览了一遍,越看越吃惊,没想到主公不愧是天纵奇才,而且气魄惊人,居然制定了一项新的选官制度,准备顶替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察举制。
怪不得主公要花大力气搬迁地方上的豪强,如果说强迁只是让他们稍微疼一下,那么接下来这一举动无疑是挖他们的根了,他们不疯抓狂才怪!
如果不是提前将这些人迁到会稽城集中管制起来,不难想象这帮人会如何利用自己在当地盘庚错节的影响力,不死不休地为这个计划增添无数麻烦甚至将这个计划拖到破产——
当前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它最早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相较于先秦时期以及之前的世官制和军功爵制,察举制无疑更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更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可谓一大进步。两汉统治能长达400年之久,与察举制的有效推行有很大关系。
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万世不易的完美制度。
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出现了一大批: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社会上出现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此时的察举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
而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证明,不论是何种官僚制度,一旦变成世袭制,它便很快就要腐朽下去。魏晋时产生极端腐朽的士族便是两汉察举制严重弊端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