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暗黑大宋 > 第678章 温水之战(下)

第678章 温水之战(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是姚麟临时产生的想法,但几将心中皆是一动。

不想占领大理那就算了,是占领,而非是象对待占城那样的一次灭国战争。

但想占领大理,还是比较麻烦的。

大理最不麻烦的就是他们主体,白蛮,等于是半汉人群体,这个群体主要分布在大理、楚威(楚雄一带)、永昌(保山一带)、秀山(玉溪一带)、弄栋(大姚一带)、会川(会理一带)。

白蛮现在与汉人习俗相差不多,而且皆有汉姓,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董孙袁任为大姓,略有区别的就是比中原百姓更信佛,并且喜将佛号佛名镶入名字当中,如张般若师、鲁师药空等等。这个无所谓,反而越信佛释,不喜杀生,反而越容易治理,并且还有成熟的税赋制度,也就是宋朝若接手大理,至少在白蛮这么广大的地区,不会为税赋发愁。

税赋……真的很重要!不提敛财吧,至少能保住管理的成本,不用中原百姓倒贴。

余下就是少数部族了。

大理与交趾之间的金齿百夷,这个会让王巨头痛的,如果未得到交趾,不用管他们,说不定还能将他们当成缓冲地带,就象宋朝与大理之间的贵州“西南诸夷”一样,但得到了交趾,金齿百夷也要管理的。其他的如么些蛮、卢蛮、裸形蛮、和蛮、望蛮、僚蛮等,则生活在川西、滇西、滇南、北缅、北挝,这也不用急,以后可以慢慢图之。

但乌蛮就必须要管理了,否则宋朝与大理就等于隔绝起来。不但要管理,还要全面管理,这样从广南西路到巴蜀,才能与大理形成一个整体。

然而乌蛮百姓剽悍,有的地区十分地势险恶,易守难攻,如果能在这一战。将他们大部分主力歼灭掉,就可以为拿下乌蛮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不定也不用那么麻烦了,可以直接兵进大理。

否则按照王巨的计划去执行,还要等很长时间。时间越长,变数就越多。

王巨也在思考。

确实,看起来,这些乌蛮比他想像的还要差。

他说道:“我们回去吧。”

乌蛮虽差,也派了斥候。但这些斥候还不及原来的宋军,就不要提西夏的斥候,以及王巨对斥候的重视了。

不过这一行人站在这里观察,说不定让乌蛮斥候发现,就会有危险了。

一行人返回。

王巨说道:“还是按原计划吧。”

姚麟有些失望,太稳重了,未必是稳重!

王巨又说道:“我在路上想过,乌蛮是真正的剽悍呢,还是色厉内荏呢?”

“这……”

几将不由地沉思。

比如自杞蛮,原先传得更邪乎。可实际呢?

王巨又说道:“如果是色厉内荏,弄不好这一战将他们击败,许多部族就不敢来了,那反是一个麻烦。”

“大理不怕灭国?”

“倚城防御,城城防御反击。”

如果那样,宋军就惨了,当真城池是那么好攻的?

王巨又说道:“不过姚将军所言也有些道理,这样吧,派一支轻骑劫掉他们粮草,然后将设法羞侮他们。”

“喏。”

对付这样的军队。对于身经百战的宋军将士来说,太简单了。

姚雄率领一支轻骑在斥候带领下,扑向西南方向,第三天便带来一支大理兵马。不但劫了这支人马的粮草,包括几百头牛羊,以及几百名押粮的军民,都成功地带回到了自杞。

燕达派人审问,乃是来自落温部的军民,似乎落温部这次派出不少兵力。也支持了大量粮食物资。但也不奇怪,夜苴部过去就是普么部,普么部过去就是落温部,不过通过这些人的口供得知,来的最多的兵力,主要还是夜苴部附近十几个部族,稍远的可能未来得及赶上,但估计派来支援的兵力不会有很多。

燕达又问了其他一些情况后,将这些人衣服扒光了,让他们全部赤身**地回去。

这次羞侮,果然让各部乌蛮大怒。不过他们的各路兵马未到齐之前,不敢对宋军发起挑战,于是为了报复,分出部分兵力,出击自杞的一些村寨。然而三路兵马刚到自杞州境内,就被宋军的骑兵迎头痛击,惨败而回。但王巨为了不过份暴露真实的战斗力,只派了少量骑兵,也没有将三路来犯的乌蛮兵马全部包饺子。

战争正式开始了。

几场小规模的冲突,让乌蛮意识到宋军看上去与乌蛮军队没有什么区别,至少在铠甲武器上,大家差不多。

可实际战斗力可能在乌蛮军队之上。

不过宋朝为了一个女子,莫明其妙的开战,冲突都开始了,大多数人也断了求和之心,只好向后方继续不停地求援。

涌来的兵马越来越多,但宋军始终与大理军队对峙,没有动手。

这时,王巨接到一个情报:“阿昌?”

“葛壶寨的阿昌。”燕达说。

“自杞州境内还有多少酋首未改汉姓?”

王巨对自杞用了两次兵,在第二次用兵过程中,大多数蛮酋被宋军杀掉,其地与宅均分给寨中百姓,随后立州置县。不过有极少数蛮首看到不对,积极配合,这个不好下手了。还有极个别在深山老林,主要就是与罗氏接界的一些地区,哪里太偏僻,不方便用兵,也放过了一部分,但不是让他们以后就能逍遥自在,也派人向这些村寨下了牒令,让他们以后必须配合官府治理管辖这一方百姓,如果不同意者,还是用兵。在这种威压下,皆纷纷投诚,大多数蛮首还用了汉姓。

不过有极少数的,依然用了原来的蛮名,并没有缀上汉姓,更没有更改成汉人的名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