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穿越之帝国复兴 > 第374章 指桑骂槐

第374章 指桑骂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除了有关他本人的内容外,他在奏章中所提到的建议绝大多数都被崇祯采纳,而他所推荐的官员也全都得到了相应的升迁:

祖大寿当上了辽东都司的指挥使,以三万人马驻守鞍山,宋伟则成为他的副手,并被委以辽东总兵之职;

曹文诏荣升为广宁都司都指挥使,驻节锦州,下辖广宁、宁远等二十多个卫所,与辽东都司成犄角之势,互为呼应;

杨嗣昌的锦州总兵之职由曹文诏另择良将代替,而他则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即刻率领大军入关,并尽快回京就任;

再者,吴三桂因作战勇猛,非但未因吴襄之事受到牵连,反而连升两级,以参将之职赶赴山东登莱等地平定叛乱;

而王清印、祖有功两人,则经本人申请、杨天义要求和兵部批准之后,免去了他们在军中的一切任职,从此不再接受朝廷的调配。

此外,两大战役中所有有功将士,包括皇甫涵、李正、紫星等人,朝廷各有奖励赏赐,不再一一备述。

圣旨之中,虽对杨天义只字不提,但从他的各项主张都已得到应允来看,朝廷的态度应该是非常明朗了。至于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跟皇帝也算是一家人,没必要跟外人一样那么客气;又或许,崇祯是想等议和谈判有了结果之后,再一并为他叙功封赏。

不管怎么说,反正升官发财肯定是少不了的了,甚至赐爵封侯都不无可能!

既然如此,哪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于是,在圣旨到达后的那些日子里,军中将士人人喜不自胜,升迁将领个个喜上眉梢,加之年关将近,归期即至,全军上下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气氛。

想到能够回家过年,能够很快见到朱玥、何雪她们,杨天义当然也很是开心。只不过,随着启程日期的临近,他心中那隐藏的不安却是愈发地强烈了。

因为,朱琪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所以,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就依然是个未知之数。

经过上一次的交谈之后,紫星便再未与阿秀谈论过此事,而阿秀也始终未曾给出明确的答复。

杨天义一直在忙于新军训练和武器制造之事,偏偏这两件事又进行得困难重重,他也无暇分神去顾及阿秀的态度。

由于杨天义对新军的要求极为严格,而负责执行训练的军官又全部来自于紫星亲手训出的亲兵,故而这筛选工作的苛刻程度亦是可想而知,几乎堪与选拔亲兵的严酷相提并论。

一个月的集训下来,新军的淘汰率将近七成,待到返回锦州之时,三千士兵中仍能坚持留下来的,仅剩下不到一千人,有些连队甚至只剩下了连长光杆一人!

面对这样的结果,皇甫涵和王清印倒还不觉得什么,而祖有功和孙元化跟随杨天义时日尚短,并不十分了解他的脾性,便一个劲儿地连连致歉谢罪。

没想到,杨天义却是非但毫不责怪,反而连声夸赞众人训练工作完成得出色:宁要好杏一口,不要烂杏一筐,把兵员素质当作首要标准,这才是最基本的原则。至于兵员数量的补充,以后有的是机会,倒也不必急于一时。

相比于新军的人数锐减,武器的制造问题便显得更为突出了。

孙元化按照杨天义的提示进行了数百次试验,苦于不得其法,竟是始终无法冶炼出符合要求的钢材,武器的批量制造也只得一再推迟。直到大军即将凯旋而归,却也没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这种感受,就像是站在宝库的门口却无启门的钥匙一般,令人无比郁闷。只可惜,杨天义对于炼钢之法比孙元化还要外行,也实在提供不出更多的帮助,便只好暂且作罢。

而孙元化的心情,却是比杨天义还要难过。

他心里清楚,自己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完全是杨天义冒着抗旨的危险将自己救下的。若是不能为他做些什么,即便自己的确已出尽全力,即便他对自己毫无怪罪之意,可自己又有何脸面再留在这里呢?

经过多方打听,最终,孙元化还是从手下那些葡萄牙教官中得到了一条重要消息:有一个名叫汤若望的日耳曼人,据说对炼造武器大炮颇有研究。如今,此人就在北京城中,好像是在钦天监什么的地方负责修订历法之类的工作。

孙元化大喜过望,当即便将这一消息告诉给了杨天义。杨天义听罢,亦是惊喜不已,对回京的愿望却是更加迫切了。

接到圣旨的三天之后,大军整肃齐备,便在杨天义等人的率领之下,浩浩荡荡地向京师开拔。六天之后,大军已是过了山海关,来到了永平府境内。

这支军队,本就是从永平府和山海卫临时征调而来,走到这里,大军便按照原先的归属,先后返回去了各自的驻地。

距离北京,只剩下四天左右的路程了。

就在这天晚上,正当杨天义洗漱完毕,准备休息之时,房门却突然被人叩响,一个轻柔的声音随之响起:“杨大哥,你还没睡吧?我有话想跟你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