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诗,相传是中国第一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储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欢的食品。
提起北京小吃,先让人想起豆汁和焦圈。北京人爱喝豆汁,爱吃焦圈,并把喝豆汁吃焦圈当成是一种享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竟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喝豆汁吃焦圈必需配切得极细的酱菜,普通夏天用苤蓝,考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听说乾隆十八年十月交外务府的一道谕帖,其内容是:“近日京师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察,能否清洁可饮。”这道谕帖阐明豆汁是从乾隆朝开端问世的,至于什么人创造的,无从查考。粉房中水磨绿豆制粉条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下脚,经过酵后再熬熟,就是豆汁儿。《燕都小食品杂咏》豆汁粥诗云:“糟粕竟然可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焦圈儿,又叫“小油鬼”,圈小如镯,炸得焦脆酥香。从前北京粥铺的早点,考究吃马蹄烧饼夹焦圈儿,喝甜浆粥。喝豆汁儿时普通配食焦圈儿。这焦圈可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出来的食品。据单好豆汁儿焦圈这口儿者称,一碗豆汁儿几个焦圈加上一碟儿辣咸菜丝儿,占了五味中酸、辣、甜、咸四味,独没有苦味,是为人生的期盼。
要说最代表北京的,而且最有特征的,恐怕非豆汁儿莫属了。记得,有人不是说过么,来个人,把他踹躺下,踩着脖子灌碗豆汁儿下去,起来骂街的准是外地的,灌下去起来就喊:有焦圈么?这准是北京人。这能够阐明豆汁儿在老北京饮食中的位置。提起豆汁儿,那就不能不提与之配套的另外一种我们北京的吃食——焦圈,它与豆汁儿好比红花绿叶,谁也离不开谁。
老北京的男女老少都爱吃焦圈,北京人吃早点、喝豆汁的时分都离不开这酥脆油香的焦圈。要说上品的焦圈,考究炸出来色儿深黄,油亮润滑,小巧小巧,形同手镯普通。这焦圈别看不起眼,它也是皇家的传承,听说最早是皇上老儿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