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会议和华沙会议共同举行,不过两者的性质却是天差地别,前者是各国的竞争而后者这是统一,某方面来说华盛顿会议实际上就是巴黎和会的延续,因为巴黎和会虽然成功调解欧洲帝国主义的矛盾,可是在远方方面的矛盾却依然很是尖锐。
尤其是日本和美国之间,他们在东南亚地区的利益关系尤为激烈,华盛顿会议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合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华夏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华盛顿会议”主要目的还是针对英国海军,美国的美洲霸主地位几乎已经确定,想要继续发展只能从海上出发,而现在的世界第一海军霸主英国毫无疑问就是美国此时的绊脚石。当然这个时候华盛顿会议并不是世界主角,真正的主角来自东欧、来自捷克大公立陶宛国王恩斯特.弗朗茨。
华沙会议上,就在那一刻钟,足以影响全世界的宣布出现在这里,马塞纳用他那略微有些激动、爽朗的嗓音说出四国联盟一系列的军事变动。
捷克公国、波兰—立陶宛王国、俄罗斯帝国、匈牙利王国四国联盟总军力将限制在150万,其中捷克公国40万、波兰—立陶宛王国50万、匈牙利王国25万、俄罗斯帝国35万,因为捷克公国、波兰—立陶宛王国、匈牙利王国此时已经连成一线,因此他们的防线倒是轻松很多,主要防备的就是苏维埃和英美。
巴尔干半岛国家?斯洛伐克?奥地利?如果这些国家真的敢动手,估计恩斯特睡觉都能够笑出声来,现在不攻打他们欠缺的也只是一个理由而已。如果他们真的动手,最终倒霉的毫无疑问只会是他们。
四国联盟军事统一,150万军队共15个集团军五大战区。军团长一律为中将军衔,有其他兼职则不计算在其中。15位军团长不单单有捷克公国老将军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将领,不乏一些刚刚投降、投靠过来的部落领袖、将军。
捷克第一集团军军团长为库尔特上将,这是梵蒂冈时期就追随恩斯特的绝对嫡系,真正可以值得信任之人,因为他同时为第一战区司令官,挂一个上将军衔也是理所应当,第一战区的责任重要,主要防备的就是英法两国。
第一战区的编制分别是捷克皇家第一集团军、第六集团军、第八集团军。他们的军团长分别为:第六集团军军团长大卫.普斯辛中将、第八集团军军团长泰格,虽然同泰格相比大卫.普斯辛并非恩斯特嫡系出身,可是这些年他已经证明自己的忠诚,这也是恩斯特给他的一个回报。
第二战区、第三战区主要在东欧,不过两者的分工不同,第二战区的主要目标是巴尔干半岛而第三战区则直接是苏维埃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为安德烈上将,他同时也是捷克第二集团军军团长,而第二战区的组成则分别为第九集团军、十二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的军团长分别为第九集团军约翰.冯.克莱齐奥、十二集团军军团长胡瑄霆。
胡瑄霆估计才是其中最奇怪的一位,好端端怎么把自己调到欧洲来?当然他也是高兴的。因为相比较东亚地区的环境,欧洲明显要好太多太多,而且他相信那些华裔士兵们也会非常喜欢呆在欧洲。即便这里距离家乡的确有一些遥远。
第三战区司令官为格纳斯上将,这位曾经的奥匈帝国将军、斐迪南大公的老朋友,不过这位老将军此时的年纪的确已经很大,因此他只是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未来的司令官是谁还有一番角逐。
第三战区同样是三个集团军,分别是格纳斯上将的匈牙利第三皇家集团军、舍尔纳的俄罗斯第五集团军、多纳德.博鲁塞维奇的第十一集团军,多纳德.博鲁塞维奇是波兰战争中第一位投降的将军,这也是恩斯特给出的一个榜样。
相比较前三个战区,俄罗斯帝国的第四战区、第五战区则有些混乱。防备苏维埃的第四战区司令官为俄罗斯帝国国防部部长叶尔莫洛夫上将,他是有名的武力至上、喜欢用大炮轰击敌人的元帅。
第四战区分别由叶尔莫洛夫上将的第四集团军、捏卡拉索夫中将的第十三集团军、博日格德中将的第十五集团军组成。其中博日格德中将的第十五集团军几乎全部由“骑兵”组成,是一支真正的机动集团军。空骑兵、坦克。这些都被捷克公国定义为“骑兵”,当然他们是新世纪的骑兵,可是他们同样具备骑兵的精神、骑兵的地位、骑兵的勇武、骑兵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