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造“隋”字,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他嫌“随”字的“辶”有逃跑、不稳定之意,于是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吴国皇帝孙休造字,孙休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被封为琅琊王,孙休即位后突发奇想,给四个儿子弄些古怪的名字。太子名为(WAN一声),写法是:上面雨字头,下面一个单,字为为(QI四声),写法是:上面草字头,下面一个大口,里面是上八下口二子名为(GONG一声),写法是:上面一点一横,下面左面是一个先,右面是反文,字嘛,太怪了,不知念什么,写法是上西下升.三子名为(MANG三声),写法是把鼓字的右边换成巨,昷写法是上扁日下皿。可能大家觉得他造的字怪脑袋有问题,所以就迎立他的侄子孙皓做皇帝,他的儿子们的名讳也不用避了。
南汉皇帝刘龑造字,刘龑是五代十国时南汉的开国皇帝,本名刘陟、刘岩、刘龚,刘陟登帝位后九年,梦见“白龙见南宫”,赶紧拿出《周易》算了一卦,取《周易》中“飞龙在天”之意,创造发明了一个“上龙下天”的“龑”(读‘演’)字作为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改“元”字,“原来”一词古代写作“元来”,朱元璋觉得看“元来”一词有元朝卷土重来之意,心里不痛快。后来,有位大臣建议把“元来”写作“原来”,朱元璋就顺从臣议准奏了。
乾隆造“櫺”字,孔庙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当年乾隆题字的时候,认为棂星门的棂字笔画太多,同星门二字写在一起,笔划粗细很难统一,就自作主张把大写的棂字右下方的巫字省掉了。于是“欞”就变成“櫺”了。又有人说,因为孔子不信鬼神,所以就把巫字去掉,成为了乾隆自创的一个汉字。
嘉靖造“宬”字,据说,皇史宬原意命名为皇史藏,嘉靖皇帝亲自题写匾额时一不小心误写成了“皇史宬”。陪仕大臣善于迎合上意,且很会说话:“惟天子考文,御书即为纶,请勿更。”于是,“宬”(chéng)只好将错就错,后来却再也没被人用过。
王安石造“囍”字:相传北宋丞相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路经一地,见有户人家门上挂了一幅招亲的对联,上书:“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王安石口中赞到:“好对啊好对!”,原意是说这个对联出得好,不曾想被旁边守联的听到了,以为王安石说这个上联好对,所以对王安石说:“先生稍等,我去禀告我家老爷。”王安石一看被人误会了,情急之下又想不出下联,只好脚底抹油开溜了。后来王安石在考场上一篇景秀文章深得主考官赞叹,主考官亲自面试王安石想看看他到底是真货还是水货?所以出了个上联:“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王安石猛地想起赶考途中的联句,应对脱口而出:“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考官不知底细,对王安石惊若天人,不敢再扰。考试结束,王安石在返乡路上,用主考官出的对联对上了哪户人家的上联,顺手把人家的闺女捎带跑了,后来正在拜天地之时,差人来报新郎官金榜高中,这就是“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汉字中数字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的由来,这个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出自明朝初年的“郭桓贪污案”,说的是郭桓利用空白账册大做假账,通过篡改数字大肆侵吞钱粮,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怒,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并把汉字中的数字改为了难以涂改的大写,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等,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金额数字大写的首创。第二种说法是据明末清初考据家顾炎武考证,武则天时期所立的石碑,上面多有大写数字。而且诗文中也常见大写数字,如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柒)捌万贯。”由此得知,武则天的“自制字”——汉语大写数字,比朱元璋早了近700年。第三种说法是在1959-197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文物使用大写数字的例证颇多,如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载:“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子(“官贷小子”,是官贷小麦利息的省称)贰斗,其年十二月叁拾日。”这些带有零星大写数字的记录都在武则天之前,说明在公元4世纪前后(约东晋末年),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数字,距今已有1600多年。
鲁迅造“猹”字:鲁迅写《故乡》一文,多次用到一个“猹”字:“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这个“猹”是啥玩意呢?后来章衣萍问过鲁迅,鲁迅说大约是“獾”一类动物。
刘半农造“她”字:“她”字是刘半农所造。刘半农在1917年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时,试用自己新造“她”,随后,为了表示第三人称中性,又使用“它”字。1920年9月,刘半农还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第一次将“她”字入诗。
齐白石造“烤”字: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20世纪30年代应北京一家“清真烤肉苑”之请题字,造了“烤”字。白石老人题写时不知写哪个“烤”为好,查了几部辞书,未有确切的字。后来白石老人想烤肉要用火,那就是火字旁,加上“考”字,取其音义,可确切达意。于是他挥毫题写“清真烤肉苑”五个字,并在这五个字和署名之间夹注了一行小字云:“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是我创造的意思)。”
夏衍造“垮”和“搞”两字:1939年夏衍在桂林主编《救亡日报》,根据实际需要,他自造了这两个字,并开始在版面上试用。不久,就被大家接受了。上面说的这些字比较单纯,下面要说的这些字就比较复杂了,这就是我们汉字中的另外一朵奇葩——合体字,合体字最早流行于汉代的道教,这种手法被道士们借用到所谓符篆上,称为复文,如传世两汉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收录的一些早期的符“兴善除害”、“令尊者无忧”等。因为合体字长期被应用在道教符籙上,而符籙向被认为带有召鬼神、镇精魅的奇特力量,民间亦深受其染,造成以吉语合成文字(也就是吉利的意思)的兴起。大概是从宋代起,合体字渐渐脱开“符”的范畴,演化为老百姓表达避凶求吉愿望的一种手段。我们在清代的厌胜钱(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用)上,可以见到连笔减划的“黄金万两”、“招财进宝”之类的四字合体。常见的这种合体字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日日有见财、福禄寿全、好学孔孟、唯吾知足等等。“唯吾知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的古钱币上,利用了方孔钱中间的那个方孔作“口”字偏旁,上、下、左、右共用一个“口”字,所以后人又称它为“借口钱”。“唯吾知足”遗俗流传就成了现在的纪念币,通常用作玩赏、装饰、节庆、馈赠、纪念、压邪、祈福之用。
合体字的介绍到此打住不再赘述。那么中国字里笔画最少和最多的字又是什么?您要是知道,说明您是行家,您要是不知道,那也没关系,且听我细细道来。我先谈谈笔画最少的汉字,现代中国字笔画最少的字有三个,“一”、“乙”和“〇”,“〇”(ling)是汉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字了。看完了笔画最少的,我们看一下笔画最多的汉字,笔画最多首先是“biang”字,它的传说前面已经交代过了。
中国汉字中,四个龙的繁体字叠在一起也是一个汉字,4×16=64画。最新出版的修订本《汉语大词典》收录了4个繁体龙字合并的字,共有64画,是我国汉字中笔画最多的。《汉语大字典》解释此字说:二龙龖、三龙龘均音dá,龙行貌。四龙音zhé,义为“唠唠叨叨,话多”,并认为四龙是“詟”的异体字。《说文?言部》:“詟,是说个不停的意思。”这是中国汉字中的汉字之最,在日本汉字中还有一个84画的汉字存在,这个字上部是品字形的繁体三个云,下部是品字形的繁体三个龙,意思为出现了龙在飞翔。
文字的故事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中国文字会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文字的故事现在还在延续,如现在的网络流行文字网络流行字,囧jiǒng(窘),恶搞之意。单独使用时同“晕”“雷”“汗”“I 服了 U”等表达类似。槑字两个“呆”凑到一起便成了“槑”,表示不仅呆,而且很呆。雷字原本是指自然现象,在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受到惊吓。煋字读音xīng,原义指火光四射。后来它被网民用其替代“火星”一词,意思指跟不上节奏,与时代脱节。烎字读音yín,起源于游戏家族,即为“开火”。兲字(tiān)古同“天”在网络上的人,把它拆开做“王八”的解释。靐(bìng)雨部,网络流行字,三个雷叠在一起,指太雷了。嫑:fiàobiáo方言,不要。如:嫑着急。円yuán古同“圆”,从2011年初开始在网络微博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看起来像个鼠标,延伸字义比喻网购。五千年了,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停下创造的脚步,文字本来就应该是大家一起来玩的,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与民乐乐,与民乐乐不如民自乐乐,民自乐乐的背后才是我们真正的创造力。欲知故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