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妾如蒲苇坚且韧 君无磐石不移心
2018-04-15 作者: 玉案一家人
第四十五回妾如蒲苇坚且韧 君无磐石不移心
词云: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Www.Pinwenba.Com 吧
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
肠断,肠断,
记取钗横鬓乱。
上回说到王献之和郗道茂成了家,两人原来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言笑晏晏。结了婚后更是卿卿我我,举案齐眉,两人沉浸在爱河里没多长时间,王羲之和郗道茂的父亲郗昙就都去世了(公元361年)。当时王献之才17岁,正是:“严父跨鹤随春逝,孤子摧肝动地哀。”面对失去至亲的打击,两人同舟共济,渡过患难。父亲离世后,王献之对仕途也不是很热衷,加上父亲置办了大量的山林田产庄园,生活颇为富足。他就潜心研究书法,和郗道茂恩爱度日,夫唱妇随。郗道茂为王献之生了一个叫玉润的女儿,但不幸的是孩子很小就夭折了,夫妻俩就此过上了“丁克”生活。
这个时候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离婚了,新安公主名叫司马道福,她嫁给了东晋权臣桓温的儿子桓济。宁康元年(373),孝武帝即位之初,驸马桓济和哥哥桓熙欲杀害他的叔父、时任车骑将军兼都督七州军事的桓冲,后来秘谋失败桓济被贬,新安公主就和桓济离了婚。新安公主和桓济离婚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丈夫东窗事发,而是司马道福一直以来就暗恋王献之。所以公主离婚后就央求母亲徐贵人将自己改嫁王献之。
当时东晋的孝武帝司马曜(yào)才11岁,朝中的大权被谢安、王彪之、王坦之等重臣把持,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孝武帝司马曜让王献之休妻,理由是:“郗道茂没有子嗣,按照规定,这种情况下王献之可以休妻。”。他们所说的是中国西周时期,确立的一种解除婚姻的规定,叫做“七出三不去”。所谓“七出”是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口舌”、“窃盗”。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下三点:“无子”,是就妻子过了五十岁以后来说的。“口舌”,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妒”,更多是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嫉妒,有害于家族的延续。“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等严重的疾病。所谓三不去是指“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第一条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如果你想休妻的时候,女方父母已去世,你就不能休妻,因为这个时候休妻等于让人无家可归。第二条是指和丈夫一起,为夫家的父亲或母亲守孝时间满三年的妻子不能休。第三条是指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后来富贵了的也不能休妻。所以根据“七出三不去”的规定,郗道茂“无子”是符合休妻条件的,但在“三不去”中,郗道茂符合“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和“与更三年丧不去”这两条。因为桓熙篡兵权被贬是发生在公元373年的事情,所以新安公主离婚肯定也是在公元373年发生的。这个时候郗道茂的父亲和王羲之的父亲都已经去世了12年,所以郗道茂“有所取无所归不去”是肯定的。郗道茂为王羲之“与更三年丧不去”也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如果王献之坚决不休妻的话,朝廷也是没有办法的。但王献之最后还是休妻了,尽管他为了抗拒国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尽管他离婚后还给郗道茂写信说:“我和你相处多年,但每天过的都很快乐。现在分开了常常遗憾在一起时没有给你更多的幸福。我原来是想和你成双成对,白头偕老,谁知道我们的婚姻会到了分离的地步!我的心里很难过,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以前一样朝夕相处?我现在每天默默流泪,心里滴血,我实在是迫不得已,朝廷逼得我差点断气!”
差点断气!不是还没断气吗?要真的是爱如海深,情比金坚?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应该懂。不想死的话,装疯卖傻也不用人教。最好的办法是义正言辞地表明自己“糟糠之妻不下堂”,要让我休妻,你干脆杀了我得了,必将赢得满朝文武的喝彩。可结局是郗道茂离婚后无家可归,只好投奔到了伯父郗愔的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从王献之写给郗道茂的信中,也可以看出王献之的心里只想着他自己,正是他这种不清不楚的态度,导致了郗道茂再未他嫁,晚景凄凉。无独有偶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母亲的逼迫下休妻唐婉,十年后在沈家与唐婉相遇,也是写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婉当时已经嫁给了赵士程,赵士程对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在赵士程的悉心照顾下,唐婉的伤痕正在慢慢愈合。但唐婉看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情伤复发,也合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没过多久,唐婉就香消玉殒了。无数的事实都证明“离婚了就别来找我”是至理名言。
王献之娶了新安公主之后,就升任了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后来王珉代王献之为中书令,所以时人称王献之为“大令”,称王珉为“小令”。王献之为官时政绩一般,他和父亲王羲之的相同点就是为人狂傲不羁,很没有礼貌。书上说他曾经路过吴郡,听说顾辟强有座著名的花园,他和顾辟强素未平生,没有打招呼就乘坐轿子直入花园。当时主人顾辟强正在花园里聚会宾客朋友,而王献之熟视无睹,旁若无人。顾辟强勃然大怒,指责他说:“在主人面前傲慢不逊,是非礼。倚仗富贵在士人面前骄矜自满,是无道。有这两样过失,就是个不足挂齿的粗俗之人。”便将他赶出园门。从王献之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就知道他不是个管理人才。
王献之四十一岁时,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神爱。王献之得女不久,就又娶了一位年少的妓女桃叶为妾。桃叶叫他做“团扇郎”。桃叶未生养,没有给他带来子女。《玉台新咏》里收了王献之的《桃叶歌》三首,其一:“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其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明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其三:“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桃叶也很有才华,她也有几首诗传世,《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七宝画团扇,粲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其二:“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随郎手,因风托方便。”其三:“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还有《团扇郎》:“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声任意发。”正是:“桃花渡口瘸子笑,郗家老巷旧人哭。”
王献之死于公元386年,他死后盛名不衰,横跨了南朝的宋和齐两个朝代。在这个时间段里他的书学地位高于其父王羲之。当时的书法排名是王献之--王羲之--钟繇。后来到了公元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梁武帝的书法理论《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他说“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意思是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王羲之又比不上钟繇。由于梁武帝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本身又著有《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和《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再加上他的政治地位,所以这种品评就成为了一种官方的定评。在梁武帝萧衍的影响下,南梁揭起了第一次学习“二王”书法的**。
第二次学习“二王”书法的**在唐代,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他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心慕手追的就王羲之一人而已,其余的人都不用提了。唐太宗在评价钟繇的字不够尽善尽美。他还说王献之的字笔法拘谨,没有活力。加上南朝宋泰始年间书法家虞龢(hé),在他的书法理论《论书表》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得是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有你父亲的好吗?”王献之答道:“我的比他的好。”谢安说:“可大家都觉得是你父亲的书法好。”王献之说:“他们都不懂”。后来有人说唐太宗对王献之的不谦虚很是诟病,所以开始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唐朝的书法排名又由南梁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变成了“王羲之--钟繇--王献之”,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了下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