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回 莫笑琼山僻一隅 有人饱读世间书
2018-04-15 作者: 玉案一家人
第二百九十七回 莫笑琼山僻一隅 有人饱读世间书
《织机》
山河大地作织机,
百花如锦柳如丝。Www.Pinwenba.Com 吧
虚空白处做一匹,
日月双梭天外飞。
900多年前,中国海南岛幸运地迎来了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在岛上生活了3年,大兴文教。在东坡离琼约100年之后,海南出现了本岛最早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奇人,他就是白玉蟾。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祖籍福建闽清,从祖父起落籍琼山。白玉蟾出生于原琼山县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美安镇典读村)。6岁丧父,母亲改嫁。据说因母亲嫁到雷州半岛(一说是澄迈)的白家而改姓白。至于其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中国世界道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教授卢国龙认为,他生于1195年,逝于1231年。
白玉蟾年少聪明,7岁赋诗,9岁时能背诵《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儒家9经。12岁时,他以特荐的身份到广州参加“神童科”考试。考官以“织机”为题,令其赋诗。白玉蟾脱口吟道:“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天地为机,日月作梭,少年白玉蟾胸襟何其豪迈!就凭这种胸襟,他也应当高中。他这首织机诗后来也被收录进了《全闽诗话》。
白玉蟾21岁那年,他在给紫元的信中称自己“三教之书,靡所不究”,后来又在文中说,“世间有字之书,无不经目”。一个偏远贫瘠村庄的少年,能有此成绩实在是一个奇迹。即使在今天,走进典读村,触目之处仍是满目苍凉。所有的房子全是灰黑的火山石砌成,细长的藤蔓在多孔的黑石上攀爬,顺着狭窄的巷道走进去,总让人疑心,一阵弯弯曲曲之后,巷道的另一端会通向宋、明王朝或某个更为古远的时期。然而,一个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人物毕竟从这里诞生了。
然而,白玉蟾初试科举却落选了。据说是因为考官认为他太过骄狂。考场失败让他厌弃功名,从此便潜心向道。16岁那年,他开始游历四方。有一种说法是,他先是来到儋耳山修道,并在这里遇见道教南宗四祖陈楠,陈楠授之以雷法,他后来以此为基础创立道教金丹派南宗。
白玉蟾游历的足迹遍布南宋山河。游历的过程并不浪漫而是充满艰辛:“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仙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其间,在武夷山上止庵中修炼较久。游历之时,白玉蟾信口吟诗随手为文,还随处传道,以至名声满天下。但就在这时,他突然从世人的眼中消失了,所有的史料再也找不到对他的记录。关于他的归宿,也就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个谜团了。有人说他“不知所终”,有说他“卒于盱江”。但在海南,却有一个说法:白玉蟾最终回归故乡,且在文笔峰顶羽化升仙,文笔峰上至今留有遗迹。
白玉蟾博学强记,据说,他随身从不带书本,但每每为文总能随意调用儒释道三教经典,或是直出胸臆,都能做到一意圆融。寻常诗友为此惊叹:“莫笑琼山僻一隅,有人饱读世间书。”
在游历天下的那些日子里,白玉蟾纵情山水挥洒文字,创作下大量诗文,足迹所至之处无不留下诗篇。据说白玉蟾吟诗多不存留,随写随丢,“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那些热爱其才情的追随者们,却用心将它们收集起来,编为文集,如《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这些诗文被追随者相互传抄,或镂板印行,因此得以流传至今。现存《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共10卷,另附录、补遗1卷,共收诗词1200多首,约70多万字。
作为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歌自然有其远离俗世烟尘的一面:“不把双眸看俗人,五湖四海一空身。洞天深处无人到,溪上桃花度几春。”那种坐看云起云飞了无牵绊的意境,一读之下,便令人襟袖间陡生起苍苍烟云。然而,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的文人,有时他又儿女情长:“我亦频年饮大河,吟髭扌然尽为诗魔。夜来斗转参横后,梦与吴头楚尾多。所喜江山无病痛,可怜故旧半消磨。水车自转如谁踏,枕上松声奈若何!”偶尔间,白玉蟾也如金刚怒目:“三分天下二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纵使一丘添一亩,也应不似旧封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