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武帝的关照下,左思这个出身寒门之人,用了十几年时间,终于写出《三都赋》。这是由《蜀都赋》、《魏都赋》、《吴都赋》三篇独立又相联结的赋组成的。写出三个名都的概况、历史、物产、风土人物和各自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面貌。《三都赋》一问世,立即轰动整个洛阳城,它不仅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而且对于考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左思的诗也写得非常好。著名的《娇女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把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后来的大诗人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的《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影响。
在西晋的文坛中,最负盛名的要算陆机,被后人称为“太康之英”。他的诗歌意新词秀,讲求形式的华美,以其深厚的笔力,优美的辞藻,纯熟的技巧,表现了一种华贵之美。这种艺术追求,极大地影响了太康文学的艺术倾向。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君子行》中“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的诗句,被不少后来的人所引用,以反映人们对政治环境和人生祸福无常的体会。
陆机原本也打算写《三都赋》,但因为左思已经写了,他读过之后自觉已经无法超越,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陆机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章草《平复帖》流传至今,是书法中的珍品。另外,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陆机还有画论,亦为佳作。
此外晋代还有一位对先灵派科学有莫大贡献的大家,是大医学家皇甫谧,也是生活在西晋太康年间。他42岁得了风湿病,半身瘫痪,长期卧床,但他博览群书,很有才华。晋武帝得知后,多次下诏要他出来做官,但他推说有病,婉言谢绝。
他在病床上开始摸索针灸,一边攻读医书,一边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经过7年苦心钻研,他不仅治好了自己瘫痪多年的疾病,而且针灸技术越来越高,发现了不少针灸穴位,创立了自己的针灸理论,写出了《针灸甲乙经》。此书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且还流传到国外,从公元6世纪开始,朝鲜、日本的医生都把它奉为必读的书籍。
而巴拉克的生物克隆工程,特别是对克隆体的灵性基因再造和克隆人的灵能修行指导,都从这本书中得到了不少极重要的帮助。
此外先灵派最看重中国古代先灵的道佛等修行,晋代在道佛方面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好时代。
道家的养生学和养生术,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养生法术的主要源流。道家养生饮膳法,本于饮食有节,求其相合相生;基于饮食适中,六味以淡为主。
而晋代道家代表人物葛洪指出: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饱食即卧,伤也”;
“养生之法,但莫伤之而已”。
梁代道家代表人物陶弘景也指出:“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
道家经典曰:“体欲常劳,食欲常少,体劳无极,食欲无过,去肥浓,节碱酸,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可见,道家对于合理的饮膳也十分重视,对饮食有科学的见地。
此外晋代还有得道高僧法显(334年422年),后赵平阳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一带)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比唐玄藏西天取经还早了数百年。
他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 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法显时代,达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到主动拿进来的阶段转变。
其实法显并非西行第一人。中国西行游历第一人是公元260年西征的朱士行,他因读《道行经》,觉得尚未尽善,遂往于阗,求得梵书正本九十章,遣弟子送归,经竺叔兰、无罗叉译出,即今本《放光般若经》。最后士行终老于阗,所以法显成为西行取经回国第一人。
晋末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根据《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统计,西行求法活动自朱士行而后,以晋末宋初为最盛。
在中国,“第一”与“第二”之间的地位历来悬殊,但之所以法显名声大不如玄奘,我们不得不感叹《西游记》的文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