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节 最美的画面
2018-04-14 作者: 照见五蕴皆
第十一章 节 最美的画面
言羽热情开朗,性格温和,初中时有很多同学,都与言羽关系极好。
有个同学叫石凯,大家给他起了历史人物的绰号,名叫“石达开”。
“石达开”幽默风趣,喜欢讲笑话,而且说起话来不紧不慢,还总是笑眯眯的,言羽很喜欢他。
“石达开”也很喜欢历史,经常和言羽一起讨论历史话题,还邀请言羽去他家玩。
还有一个有点儿笨的同学谢谷,脸有点儿长,言羽觉得他长得有点儿像马。“石达开”喜欢欺负李海和谢谷,言羽就替他们求情。朋友的朋友也容易成为朋友,后来李海、谢谷因为言羽的关系,竟然也成为了“石达开”的好朋友。
还有一位才女,名为余乔,因为单名一个乔字,言羽就联想到三国历史人物大乔小乔,觉得她很神秘。
余乔性格文静,容颜秀丽,但是言羽却嫌她还不够漂亮绝美,达不到传说中大小乔的倾国倾城之姿。不过和她交流,却自感还有欠缺之处,有许多东西都知之甚少,或知之不详,相比余乔来,竟犹有不及,所以对她也十分钦佩。
还有一位女同学,名叫李宁,恰巧与世界冠军李宁同名。自从小学开始,言羽就极喜欢看电视,特别喜欢看体育赛事直播转播。而李宁自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获得了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首位取得如此好成绩的运动员以后,就经常拿世界冠军,为国争光,所以言羽对他印象很深。
言羽觉得,一个人碰巧能和世界冠军同名,多不容易,多么奇妙啊,所以也觉得同学李宁很神奇。
李宁长得十分清丽,有着苹果般甜美的笑脸,和言羽关系不错,言羽也很喜欢她。
她的如花笑靥,经常让言羽回想起小学时和他一同被称作“金童玉女”的一位女同学,也姓李,名叫李俊。
还有一位女同学叫罗洋,因为和历史名城“洛阳”谐音,言羽觉得她很有诗意。虽然她长得并不好看,成绩也不算好,但是她学习很用功很努力,经常向言羽请教数学问题,还经常借橡皮擦给言羽用,言羽觉得她人很好,也很喜欢和她在一起。
更有一位女同学,名叫晓丽,名字虽然很好听,但是人却长得不太好看,而她又很喜欢文学,经常被男同学嘲笑,笑她丑女多作怪,说她喜欢附庸风雅。
但是她和言羽一样,都是从解放北路第一小学毕业的,言羽也喜欢文学,自然对她照顾有加。
因此就有很多男生嘲笑言羽说:“嘿言瓜娃儿,你怎么长什么样的女生都喜欢陪啊?”
那时候同学之间,都是很敏感的,男同学女同学要是经常在一起,就很容易被传作耍朋友,会被老师禁止,也被同学取笑的。
言羽却不避讳这些,心想男子汉大丈夫,身正不怕影子斜,于是回答说:“是啊,长相有什么重要,只要人好,我都喜欢。我还很喜欢钢盔!钢盔长得乖!不过斑蝥更喜欢她,我就不掺和了。”
。。。
因为结识了很多异姓的朋友,言羽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女孩子和男孩子确实不一样,看同样的书,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而且女孩子更喜欢看一些情感类的书籍,也喜欢讲一些情感类的故事。
在很多女性朋友的指点下,言羽也意外地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情爱传奇。
比如白朗宁夫人的故事。1845年,长期瘫痪在床的伊丽莎白-巴莱特在英国诗坛声名鹊起,其地位已取代衰老的华兹华斯,而与丁尼生齐名。本来就钦慕她的诗才的白朗宁给女诗人写了一封信,大胆地对她说:“我爱极了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
女诗人接到信后也给他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两人从此开始频繁的书信来往。在白朗宁的多次要求下,女诗人克服从不见生人的习惯,两人有了第一次见面。哪知三天后,抑制不住强烈感情的白朗宁就提笔给女诗人写了一封求婚信。
39岁的女诗人这时躺在床上已有24年,她对结婚一事早已没有想法,认为自己不可能嫁给比她小6岁的白朗宁,于是拒绝了他。尽管如此,两人依然保持亲密的交往,并达到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
最终奇迹发生了,伊丽莎白突然能下地自由行走了。尽管犹如暴君的父亲完全不同意她的婚姻,她还是勇敢地投入了白朗宁的怀抱,两人一起远离家乡,到意大利生活,后来还生下一个孩子。
爱情的力量使白朗宁夫人原本孱弱的生命延续了15年,并使她写出了更多优秀的诗篇。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与西蒙-波伏娃的爱情也很感人,虽然两人的情感并没有依附于婚姻,但却长达50多年,并终其一生。
1929年, 青春年少、生机勃勃的萨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好友尼让、埃博德组成“三人帮”,如痴如醉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一点和言羽小学的军事“三剑客”很像。
这时,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轻、聪颖而清秀的女郎进入了萨特的生活。他们迅速陷入热恋:“我们在早晨相见,直到很晚才会分手。我们穿过巴黎散步,一直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的事、我们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即将写的书。。。”
毕业考试结束了,萨特名列第一,波伏娃紧接第二,真可谓比翼齐飞。但萨特为期18个月的服役不得不让这对恋人分别,但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特殊的恋爱合同。在合同中,双方强调,两人要保持最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不准有任何欺骗行为。
然而,随着两人感情加深,他们在爱情观点上的差异也逐渐表现出来。萨特说:“在青春期,当我能看女人的时候,我是想要她的全部。”“独身生活是我的原则,我生来就是当光棍的。”“我不会结婚,永远单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这是对波伏娃的声明,一方面要同她保持亲密的、永不结婚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求不得干预他四处猎艳的私生活。
至于波伏娃,她对萨特的男人本性非常清楚,并且还能接受:“萨特不愿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职责,他喜欢与女人在一起。”“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同时我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爱情。”正是在这种理解与宽容的爱情中,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没有结婚,但却情投意合,并将这份情感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80年萨特去世。
而最让言羽惊喜的是,在女同学的强力推荐下,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和约翰.克里斯朵夫很像的文学人物,那就是作于1919年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一个为了精神生活可以放弃物质享受,一个为了绘画而生的人。
“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要在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言羽很钦佩主人公为了梦想和艺术追求可以放弃一切的执着,但是却并不认同他“艺术追求高于一切”的人生态度。
首先作为一个有妻子儿女的男人,他缺乏做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品德--责任心。
但是即便他穷困得身上都没有六便士,也会有人欣赏他、爱他,这也是其可贵之处。
可惜的是,言羽后来为枯燥的学习目标而奋斗,之后又为世俗物欲而打拼,直到很多年以后,才有机会读到另一本书,作于1951年的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
这两本书,一前一后相差了32年。读罢毛姆再来读塞林格,读罢塞林格再重读毛姆,言羽惊奇地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里那个霍尔顿整天晃晃悠悠,拒绝接受和容忍生活中的虚伪做作和毫无个性的生活,不愿遵循世俗;而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虽然是个有职业、有家室的证券经纪人,却也像霍尔顿一样不循规蹈矩,以至甘愿把自己流放到一个荒凉的孤岛上。
从约翰.克里斯朵夫再到霍思二人,言羽看到了人类对命运和归宿的追寻,于是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意义。
那时候的言羽,虽然已经留意到了田蓓的容颜绝美,但是心思都放在了文学数学物理等知识的海洋之中,并没有都放在女孩子身上,所以对田蓓的美貌并不是特别在意。
而他更在意的,还是女孩子的性格温柔,内心静美。
直到有一天,言羽才突然因为田蓓的花容月貌,体会到了什么是一见倾心,怦然心动的感觉。
成都的天气潮湿,常常下小雨。
雨点很细,细如绒毛,其细如丝。
有一回,田蓓和言羽恰好从音乐阶梯教室里一起出来,抬头一看,天色阴暗,天空中又飘起了毛毛细雨。
言羽本来想回教室,田蓓却说,言羽,不急着回教学楼吧,我们去学校的花园长廊里走走吧。
田蓓一直很喜欢下雨天,特别是下毛毛细雨或者淅淅沥沥的小雨,她都极喜欢。
而花园长廊中顶上的木架上,长满了各种绿色植物,长藤绿叶,足可避雨。
言羽十分贪吃,一直也对廊上的桑椹和葡萄垂涎三尺,听了田蓓的话,欣然应允道:“好!,走,我们去长廊,看我摘葡萄给你吃!”
没想到走进廊中,却发现顶上的木头架子实在太高,比足球大门的球门框还要高出不少,不管言羽怎么蹦怎么跳,也还是够不着。
言羽就说:“你等着,等我回来!”
说完转身就跑,跑去校园里东翻西找,找了好久,没想到还果真从百草园找出一根长棍来。